今天读完了《他人的力量》。感触如下:
在未读之前,已经知道出自这本书的名句:“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很远”。这句话就充分告诉我:在做成事情前,融入团队、志同道合的群体,很重要。所以,加入社群,融入一个群体,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今,读过之后,又有新的认知和改变。
首先,还是扪心自问: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改变?有什么行动?因为“阅读是为了改变”。
此时此刻,发现我没有行动上的措施,更多的是认知的改变。
读完这本书,首先接受的知识是:四个角落,即四种关系。
一号角落,我理解为“与世隔绝的封闭关系”。在这个角落里的人,断了所有的联系,一年四季不与其他人联系,没有家人,没有朋友。通过这层的说明,我们就知道这个角落的危害。这个角落是不愿意、也不希望待的角落。
二号角落,是“坏的联系”。是结识和接触了一群消极、悲观、负能量的人,与他们的接触中,不能给你带来激励,鼓励、让你积极向上,带来正能量的人或关系。从危害来说,这个角落比一号角落还危险。会把你往坏的、不好的方向带。
现在社会上,很多这样的人,比吃喝,比穿着.....对此,这些方面,我倒不担心,因为我不屑于此,我更多的焦虑是带来负能量的人。负能量,是把人一点一点拖向深渊的东西,有如同“温水煮青蛙”的感觉。
三号角落,是表面上的很好的联系。我的理解就是喜欢拍马屁、听好话的人,不喜欢听坏话的人。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实际很差的人。
这里面有三种人,
一种是喜欢听好话,被人拍马屁的人,这个包含领导。这里作为领导,被人拍马屁,说好听的话的机会比较少,更多是熟悉或不熟悉朋友的恭维。
第二种是不喜欢听坏话的人。正常来说,好话,赖话都得听。而我不喜欢听坏话的人,因为听了心里不舒服。而今明白这一点,我应该要调整下,赖话,不往心上去,就好了。
我最担心的是第三种,自我感觉良好,其实状态很差的人。其实就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其实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是戴着面具的,扯下面具,露出本来面目的时候,都是恐怖的。
前面三个角落,即三个关系,是作者也包括我不赞同的。
四号角落呢? 是真正的联系。
何所谓“真正的联系”,我理解上有多层意思。
一层是主动付出,勇敢求助。这里的次序不能调整的,需要的是先主动付出,之后才有可能是“求助”,当然“求助”是要勇敢,不要好意思。
二层是接触的人或群体,是一群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人群。前面二号角落的人群就排除在外了。
三层是接触的人或群体要有正反馈。首先要有反馈,就说的话,做的事情,有反应回来,“做的好,做得不好”,都要有反馈。然后当然是希望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正反馈。而不是说一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反馈。
具体如何做呢?书中说一些步骤,如了解呀,接触呀,信任呀,这些都是实际技巧,不一一列举。
我想说的是,“定时会面”和”内化“两个概念。
再好的关系,从来没有会过面,没有联系过,都会变成不好的关系。
再好的关系,天天会面或者一天几次会面,频繁的会面,最终也会变成不好的关系。
所以,这个会面的次数,要把握好。
内化,我理解为消化吸收。具体来说就是,输入别人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概念,再输出出去。
很多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内化,这里也包括的关系,若无内化,只是无脑的输入,最终将无意义。
下面再说一下其他的知识点:
首先,是他人的力量与他人的帮助的概念误区。
不要以为他人的力量就是他人的帮助。球场上,看一场球,受到的激发,获得的成长,是他人的力量的感触,而不是他人的帮助。
幸福三角的因子:
1.我們的腦和身體,
2.我們的交往关系,
3.我們的心智。心智負責規範我們生活與表現所需的活力與資訊。
虽然没有什么感触,但感觉蛮有用的,先记录下来。
最后一点就是
百慕达三角关系。即是【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在生活中,有很典型的例子。如:當A應該直接與B談的時候,A的做法是與C談論B。
结论就是:如果A就連談都不肯與B談,想解決他與B的議題當然不可能。這種不找當事人直接溝通所帶來的毀滅式後果,比無法溝通嚴重得多。
解决三角关系的做法,就是不讓這種情況再次發生。直接的做法是:讓我們彼此有話直說。
以上就是读这本书的认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