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国学智慧:修德是修自己,观是为了建立与他人共修的能力。
“观”的目的是为了修德。放下自己,增益他人,就是修德——这是在“共情”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约束自己不压制别人。把自己放下,才能从个性回到共性,对外界感同身受。
古人观人或师父收徒,要从九个方面看此人的心性:
第一,远离他、呵斥他,观他是否忠诚?
第二,亲近他、赞美他,观他是否谦卑?
第三,不断让他做繁杂的小事,观他是否有才能、有敬畏?
第四,用突发事件考验他,观他是否有机敏、有担当?
第五,限定期限交付差事,观他是否守时、守信?
第六,委托钱财,观他是否清廉?
第七,让他感受危险,观他是否变节?
第八,给他巨大诱惑和机会,观他是否守法、守戒?
第九,让他处理别人的麻烦和问题,观他是否有慈悲、不居功?
“观”是观察、认识、理解和共情,而不是评判、改变、指责与打压。人潜意识里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会不自觉地想改变别人,而不是改变自己;会尝试让外在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由自在是生命最快乐的状态——自己想自由,就要给人自由;自己想自在,也要让人自在。所以,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是源头,既是规律,也是边界,人在界限内,才能安全自在。
观察、认识、理解和共情,既能与外界良好合作,也有助于深入了解自己;而评判、改变、指责与打压,则不自觉地站在高位,强化个性往往就是突显自私本性。共情,是慈悲的基础,是高超的智慧。很多人一辈子活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在自是、自见、自伐和自矜中,败坏了人缘,断送了机会,也消磨了福报。
世界是有回音的,我们不评判别人,也不会被评判;我们宽恕别人,也必将被宽恕;我们内观改错,别人也会随之修正自我。修德是修自己,而不是修他人;观是为了建立与他人共修的能力,是为了借假修真——外物不停变幻,人会变,物会换,事会散,只有一颗真心常在。遇人修心,遇事修性,才是观的意义。
——易轩
202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