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这段文字出自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也正是从这篇小说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独自远行的意义。
有一段评价,这篇小说像刀子一样把人群分成了两部分,未到十八岁的人读到大大的热望和些许的胆怯,已过十八的人或觉得遗憾或觉得欣慰。
我忘了期待一场旅行是怎样的感觉了,因为此刻我就在人生的道路上旅行。旅行的乐趣不就在于:不知道会遇见怎样的陌生人,不知道会碰见怎样光怪陆离的故事么。
三岛由纪夫在《假面自白》里说要准备一场旅行,在他将毛巾、牙刷、微黄泛旧的衬衫整整齐齐的收入包裹,仿佛感到已经拥有了整场旅行,仿佛真正的旅行已经是非必要的,仿佛已经明白了旅行的意义。
在我还小的时候,记忆里的父亲总是去省外出差,一个月30天,大半个月不在家里。母亲是医院里的护士,有一句话说,刚进医院的小护士看着脸蛋都是青苹果,等过个几年全变成了拧巴着的酸梨。隔三差五的夜班,让母亲也不常在家。
我就像是一个被放养在家里的孩子,自己做饭自己上学。从那个时候起就很喜欢古人常坐在书桌前捧着一本书看,仿佛只有视线被吸引在书本上的时候,才能脱离一个人独处时的空虚。
古人常说两个字“慎独”。大致是说一个人处于孤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所做的的行为,大脑中产生的思想是需要一致的,应该谨慎的独处。
所幸,当时还年幼的我在书中寻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我的小床靠着墙,在墙面上母亲给我搭了一个书架,摆满了整整一排。那个时候读凡尔纳,读那本《八十天环游世界》。
主人公福格与朋友打赌,要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他和仆人路路通千方百计克服了路途中的种种困难,但到伦敦时仍迟到了五分钟,他自认失败,却又意外地获得胜利。
这本书读了有好多遍,乃至于福格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些妙事还记得清楚。当他行至印度的时候,正碰见一位将被殉葬的王公妻子,福格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和毅力将她救出,最终抱得美人归。
正因为如此,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了个环游世界的梦想。
我想,兴许大多数人都有过这个想法吧。毕竟有谁会不喜欢旅游呢?设想一个人漫步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的街道上,看着周围的建筑,看着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挡着散落的阳光,也许是香樟,又可能是梧桐,闻着空气中传来的花香,听着摩肩擦踵的路人传来的低声交谈,多好。
而独自远行的意义却不仅仅是洗涤自己的心灵,看到脱离自我安全界限之后的风景。还在于去期待一场不一样的相遇,例如一份爱情。
我记得有一部电影 《Before Sunrise》,讲述的是美国青年杰西在一次远行中和法国女学生塞丽娜相遇在火车上。在浪漫的维也纳下了车,两人交谈甚欢。
从我们都是宇宙星辰爆炸而来的尘埃,谈论到父母对孩子认知教育的偏差。亦或者坐在教堂的木制长椅上感叹它装载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欢笑与悲伤。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内心升起了一种无法言说的艳羡。若能在此生寻找到一个与自己的灵魂产生如此强烈共鸣的人。不论之后是成为伴侣还是挚友,都是如此求之不得的事情。
不少人对于一个人出门远行持有偏见,或觉得是这个人性格孤僻,不合群没好友,其实完全不是。
呼朋唤友的上路,或多或少要在旅途中为对方的脾性和喜好做出妥协。而人与人在交流中总会有不同的想法与选择,一个人在旅途中不仅自由,还能更好的去领略自身喜欢的人文风光。
民国时期有一位我非常欣赏的作家梁秋实曾这样形容。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还得戴上眼镜看。”
并不处于民国时期,也不生活在书中的我们。在繁重的学业,焦虑的工作,和周围同龄人带来的压力下。去旅行,仿佛变得有点陌生,而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又有多久不曾独自远行?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其实是他游遍四方时每到一处写的日记。
其中一篇“滇中花木记”;“山鹃一花具五色,花大如山茶,闻一路迤西,莫盛于大理、永昌境。花红,形与吾地同,但家食时,疑色不称名,至此则花红之实,红艳果不减花也。”将滇中地区的花色描绘的美轮美奂,令人向往,就希望立刻放下一起起身去昆明玉溪地界。
可知道徐霞客是如何立志做一位当时,乃至现在都极少有人为此奉献一生的旅行家、文学家。
徐霞客的父亲是一位不愿从仕,也不愿与权势官宦为友,就喜欢游览山水。徐霞客受其父亲的熏陶,年幼时期就喜欢看书,十五岁考了童子试,也无意功名,包揽群书的他在书中找到了一生的志向“大丈夫当朝沧海而暮山梧”。
阅读一本未知的书,认识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都像是一场远行,都属于你一个人的感受。
我们也许正被世俗琐事缠着无法当即出门远行,但正如米兰昆德拉说的“生活在别处”,读书和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