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血来潮买来两本儿童绘本,家里没有娃儿,就是想瞻仰一下日本绘本大师吉竹伸介的作品,一本是《尿裤子男孩》,另一本是《我的橡皮筋,不给你》。
画风蠢萌蠢萌的,目测是给年龄段小的孩子看的。但是,没想到对于我们这些大人而言,反而成为了需要解谜之书。这两本书深深的提醒了我,孩子的世界与大人不一样。
小小的世界,大大的在意
其中一本《尿裤子男孩》我看完后,拿去送给了作为2岁孩儿的妈的同事。短短一本小书,我同事也快速翻看完了。然后她一脸疑惑的问:这本书到底想讲什么?
我有些慌张,势必很多人看不出这是本好书。我想:是不是还不适合太小的孩子看呀?
亏得我在买书时看了推介的文章,对书的内涵略懂一二。
抛出了一个思考突破口:想想小孩子都会很在意自己身上的缺陷或者是尴尬之处。我同事似乎懂了。
我又补充到:这本书可能就是在教育小朋友,不必太看重那些无法弥补的缺陷或尴尬了。任何人都有,只是大家没有展示出来。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心情,总是耿耿于怀,要心大一点。
绘本上的小男孩因为每次尿不干净,少量的尿会打湿内裤,妈妈就会批评他。小男孩感到疑惑,想内裤总是会干,而且穿上外面的裤子也就看不出来了。
小男孩跑到外面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想他们其实会不会也有尿裤子的时候呢?他甚至去询问了几个人,那些人觉得小男孩是不是有病?
后来小男孩觉得有些沮丧 ,在路上他观察到:其他人或许没有跟他一样尿裤子,也别的有属于自己的烦恼,比如袜子缩到鞋底,青菜卡在牙齿上等等。
最后回家了,爷爷告诉小男孩:和他一样,也会尿裤子。
回想过往,你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在意那些自己身上的尴尬之处了吗?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判。
这可能是每个人成长中必须要越过的一个沟壑,为什么总有新闻报道有人因为一点儿“小事”而自杀?真的是他们不在意自己的生命吗?我反而觉得是因为太在意了,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焦点,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人的一点不善意的反馈就造成了伤害自己的利器。
我记得小时候被开水烫过,至今大腿上留下一大块疤痕。记忆中在过去的很多年,大概贯穿整个学生时代,在衣着上我都会刻意掩盖掉这块疤痕,不敢穿短裤短裙。就连我妈妈都会在小时候灌输:这块疤的造成她表示心疼和抱歉,今后会成为我自身的一项难以弥补的缺陷。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那么在意了呢?大概是在这几年,当我穿上合身的短裤,自我感觉酷酷的时候,同行的人惊讶的问:你大腿上咋了?我轻描淡写的答道:小时候被开水烫了。对方也毫不在意的哦了一声。
这时我突然明白,越是想藏着掖着的时候,他人的好奇心就越大,甚至会不怀好意的猜想。而这些反过来伤害到你的敏感之处,柔软的心。
而当我们在意识到世界那么大,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烦恼,人无完人,对自己的接纳在一圈一圈扩大。能伤害到我们的,也在变得越来越少了。
小孩子能够更早的接受到这样的教育,真的是一种幸运的启发。
占有欲,没有错
另一本《我的橡皮筋,不给你》真是一本可可爱爱的书,这次的主角是个小姑娘。整本都是小姑娘意外获得妈妈不要的橡皮筋,爱不释手,向全世界宣告对橡皮筋的所有权,想象着自己拿着橡皮筋能实现任何梦想中的事情。
你可能会笑话她:傻孩子,小小橡皮筋不值钱,没人想跟你抢。而且橡皮筋没有那么厉害,能实现你所有的梦想。
还记得小时候吗?在你的世界里,什么东西最重要?
我小时候最重要的玩具就的洋娃娃,每天都要拿出来玩儿,每次玩完之后要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可能是奶奶的蚊帐上面,深怕被表妹表弟抢去。
大人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分享,要跟弟弟妹妹分享,要跟不认识的小朋友分享,但从来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分享?小朋友是心甘情愿的分享吗?
物权意识是每个人都有的,甚至人人都想获得更多独属于自己的物品吧。但为什么表面上却要装出一副“我不想要,让给你吧”的样子,心里却极为不舒服呢?或者表面上表现自己不想要,实则却想方设法去得到它。这大概也是我国的传统观念影响吧,但对于小孩子是极为迷惑的。
我看到绘本中的小女孩对橡皮筋的喜爱,然后想象着用它能做成任何事情是特别羡慕和感动的。一个普普通通不值钱的橡皮筋,对于我们能做什么呢?
全世界所有人都在寻觅着什么?你还记得自己在路上寻觅的是什么吗?
你还能特别明确大声说出来自己喜欢某个物品以及为什么喜欢吗?得到之后,你想用它来做什么呢?
有时候,梦想实现后我们不一定会去做,想象中以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正是这股子丰富的想象力,推动你不断追寻梦想。
在绘本的结尾,小女孩正满心欢喜的想象着跟橡皮筋一起玩耍的场景,“哎呀”,橡皮筋断了!断了!了!
小女孩啪嗒啪嗒掉落眼泪,然后在抽屉里各种搜寻一番,找到一根回形针,兴奋地大声喊:妈妈妈妈!这根回形针给我吧!
通过绘本,让我有机会再次走进小孩子的世界。孩子不一定有我想的那么多,但他们一定是跟从本心。大人更应该做的是保护他们的原本的世界,相信自己。
而这个原本纯真的小小世界,是我们的起点,也应该是我们往后之路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