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不应当是知识的仓库,而应当是思维的发源地。”作为教师,无论在课堂内外,都要时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用课外阅读丰富充实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一年级是给孩子播下阅读种子的最佳时机。开学伊始,我班就进行了“读书伴成长,书香润心田”的读书活动,尝试打造“书香班级”.
读书总动员
读书活动由“晒晒我的小书架”拉开了序幕。孩子们纷纷拍照晒自己的书架,有的正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有的蹲在装着满满书的书架旁满面笑容,好像那里装下了全世界。晒书让孩子和家长们彼此心里有了触动:原来大家都准备了这么多书,都准备要开启读书之旅。这样的晒书无声胜有声,读书的氛围一下子营造起来。
捐赠图书仪式让孩子们新奇之余,对书籍又多了一份敬畏感。为了充实读书角,让书香在教室流淌,我发动孩子们捐赠图书。把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已读了多遍的书赠给班级。赠书仪式让赠书的同学多了一份自豪感,把书捐赠给班级,分享给他人是件幸福的事儿,也激发了其他孩子捐赠的热情。
读书卡联动家与校
我设计了“读书伴成长 书香润心田”的读书卡,孩子每天在家阅读课外书后,用一句话记录自己的启发,并把读的故事给家长进行分享,家长在卡上积极评价。每天到校后孩子上交读书卡到组长处,组长会对组员的读书情况用“红花”进行评价,两周后由我在对每位同学的读书情况进行评价,进行发奖。由此由家长、学生、教师共同评价,形成了一个评价闭环。
薄薄的一张读书卡,记录着孩子阅读历程,能让孩子真能实触摸到这种由阅读获得的快乐体验,这种体验将成为孩子继续与书为友的引擎。
分享会亮出风采
如果说读书卡能让孩子触摸到读书的幸福,那么阅读分享会将会让孩子沉浸式体验阅读带给自己的别样风采。
每周举行读书分享会,从第一届的愿意分享,到第二届的争着分享;由第三届的每组推选人参加,到第四届的组内所有人分享后选出优秀者;到了第五届第六届组内分享后再在讲台上PK,分享会似乎已经满足不了孩子分享的愿望。大家分享的意愿高涨,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即使强制摁下暂停键,也浇灭不了孩子的热情,“我我我”的声音不绝于耳,即使冒着被批评的风险,也要高举小手为自己争取机会。
随着读书分享会举办得越来越成熟,孩子们已经晋级为“专家”,当一位同学分享完毕后,他们便给人家现场高声“颁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等活动进入颁奖环节,分享会也达到了高潮:一位位选手捧着奖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笑容早已藏不住了。这时,你也会看到台下的同学,个个眼神灵动,充满期盼,似乎在说“我也要参加” ……
启动犒劳机制
好的犒劳机制,奖励的间隔不长,一直让人惦记着,这样才能推动学生持续阅读,驱使着他们去成长。
对于读书的各项活动,我们使用积分制,把参与者的每个行动都置换为分数,每周对积分最多的前15名进行奖励;并根据每个组获得的总分进行排列,前3名的组,全组都进行奖励。让学生体验到因读书而被犒劳的快乐,从而让这种快乐转换为阅读的内驱力。
阅读副作用
让我困惑的是,课外阅读竟然有副作用。我们的小书迷们在日常学习中,开启组词“炫词”模式,总想标新立异,组的词要和别人不一样,以致于频频写难字,把字给写错了,别看写错了,还颇有洋洋得意之感,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转眼间已至岁尾,读书活动已经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正带领孩子们走进精神世界的海角天涯。相信总有一日,他们定能找到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找到人生导航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