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初在微信上加了一个特别有质量的母婴群。里面都是一些特别爱学习的宝妈。大家每天讨论的都是如何科学育儿,如何更好地坚持纯母乳喂养,如何在工作当中背奶,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家人的关系等等一些高质量的谈话。
这个群的群规是禁止发链接广告等等,一开始大家都严格遵守,只要有人发了广告,马上就被群主移出群,大家都很珍惜群内的交流环境。只要一发现有人发广告发链接,大家都会很自觉@他撤回,如果没撤回的话,大家会@群主让群主把他移出群。
现在,群内妈妈的孩子都已经满周岁了,大家基本上都在工作,带娃。带孩子也慢慢得心应手了,泡在群里的时间也没有以前多。偶尔出现什么疑惑呢,在群里问,大家也都热心地帮忙解答。
前段时间,有一个微商在里面发了一个广告,接着广告是一个小小的红包,很多人抢了红包。到第二天的时候就有两三个微商发红包,渐渐地这个群里聊天的人就少了,每天都有微商在里面发广告发红包,每天也都有人抢红包。慢慢地这种行为就多起来了。然后呢,大家很少在群里讨论育儿知识了。
这个变化让我想起了三个名词:破窗效应、从众心理、劣币驱逐良币。(以下解释来源于百度)。
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