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乔是个敏感的孩子。尤其对声音表现出超常的关注和感受。
举个例子。1岁左右,好几次他正在客厅玩耍,忽然就掉转头,移动到几米开外的饮水机前,盯着表示“保温”状态的星点儿大黄色亮光,玩味儿地看。
饮水机从“加热”状态跳转至“保温”状态那一刹那,会发出一点点类似跳闸的声响,那并不是专门设置的提示音,而仅仅是机械运作的结果,非常微弱。
作为成人,若不是有心关注烧水状态,一般不会觉察这等小事。
但乔乔会。“滴答”一声轻响,他多半便循声望去了。
这个特点恰恰会给他带来些许“社交”上的阻力。
一直以来我都有带他出门玩的日程安排,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充分保障(当然雨天除外)。公园啊、大学校园啊、图书馆啊、商场啊、游乐场这些人气充足的地方我们都去,吸天地之精华观人世之百态。
乔乔对各种各样的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绝不包括发出怪叫的玩具毛毛虫和别的小朋友们!玩具毛毛虫还可以按停,小朋友们喊叫起来才不可控!
学走之前,他坐在小推车里,大一点儿的小朋友会跑过来玩弄推车上的玩具。刚开始,他还淡定观望,直到人家兴奋起来拍打车挡板又“啊啊啊”地喊叫,他就绷不住“哇哇哇”大哭求抱走。
有过几次类似的经历,之后但凡有小朋友在身边喊两声,他就要落荒而逃。没准儿他内心已经产生了不好的联想,把“大声”和“混乱”联系在了一起,以为小朋友接下来要“搞事情”!
再后来,只要别的小朋友试图靠近,乔乔就会走开,不给别人一点点表示的机会。小朋友锲而不舍地靠近,他就退避三舍地走开,你进我退,就算是别人想跟他玩他也不领情。
作为妈妈,看见别的小朋友打闹在一起,玩耍在一起,追逐在一起,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遇到小朋友喊叫甚至是肢体上的交互,别人家的孩子反应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无所谓,随便你怎么喊,你喊你的,我玩我的;有的跟风,你喊我也喊,你碰我了我就推回去;有的在争执中痛哭流涕,过会儿消停了又玩儿回去。
我家这个,人来啦,除了躲还是躲,招式十分单一。更别提去招惹人家了。
摊上这样一个孩子,我说点什么好呢?亲戚们见状,少不得给孩子贴标签,给妈妈提意见。说孩子胆小啦,认生啦,而这一切都是妈妈的错,妈妈不带出去玩儿,不带出去串门,不带出去交朋友。
真是,张口即来,不需做任何调查研究。这种不过脑又普遍适用的说辞让我来发挥的话,说一大串也不见得是难事。过个嘴瘾,谁不会呢。
但是做妈妈,就是要有理有据还沉得住气。强扭的瓜不甜,孩子不乐意和小朋友打交道,我总不至于摁着他逼着他去。
不找小朋友玩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是伤害别人了还是伤害自己了?都没有嘛,他只不过看起来没有符合世俗的一般评价标准,没有满足成人对小孩的普遍想象。
举个极端的例子。爱因斯坦小时候行为沉静,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并不讨老师同学欢心。他碍着谁了?他非但没碍着谁,日后还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自得其乐。这么极端的例子我只是想说明,人无完人,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成就了一个人的那个优点和拖累了一个人的那个弱点,恰恰有可能是同一个特点的两个方面。
然而撇开不和别的小朋友打交道这件事,在平常生活中,乔乔依然是个机敏的,开心的,能够获得满足体验的小孩。他和家人相处得不错,和温柔的叔叔阿姨打交道也无碍,和慈眉善目的老人家打交道更是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感觉起来没有杀伤力!
那些扯着嗓子说话,粗声粗气的大人,乔乔同样不喜欢,同样想躲,尽管大人们都说……自己没有恶意。没有恶意在小孩面前你不能缓和点儿说话?照顾下小孩好不啦!尊老爱幼,爱幼,好不啦!
总之乔乔就是这么一个敏感的孩子。
而我接触到的一些书面的观点是,1岁半之前的小孩子并不会真正注意到别的小朋友,或者说,他不认为别的小朋友也是和自己一样的有感情有需求的存在,他们顶多把对方当成一个“玩具”。
这个“玩具”好玩,可爱,对自己没有威胁,那就玩一玩;不好玩,甚至有点可恶,真讨厌,那就拒绝他——要么推开,要么离开。
这么一来就好理解了。父母朋友们,也许你会因为孩子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儿而感到焦虑,担心他以后交不到朋友;但是你会因为孩子不喜欢某种玩具而忧心忡忡吗?当然不会!
OK!在那些小小孩的眼里,别的小孩充其量就是一些大玩具!只有好玩和不好玩的区别,就这么简单!一切抛开年龄讨论现象的做法都是耍流氓。
而对于乔乔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来说,喊叫的孩子就跟喊叫的玩具毛毛虫一样,信息负荷都太大了,超出了他的舒适圈。他当然觉得不好玩,甚至觉得有威胁,好可怕,要拒绝掉。孩子判断一个事物一个环境安不安全,并非像成人一样依靠理性,而是依赖感觉(那就是没有道理可讲嘛)。
敏感和钝感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可以是全然不同的(不对敏感钝感作褒贬评价,只作为特质来讨论,理性的人应当知道任何性格特点如若发挥得当,即有可能找到好的出路)。
敏感的人多倾向于内向。心思细腻却不喜欢扎在人堆里,更容易聚焦于内心,善于独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全身的感官是打开的,他安静地坐在那里,已经能够接收到很多很多的信息,敏锐地感知着身边发生的一切而形成一个判断。热闹的人,热闹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信息量真的是太多了。
钝感的人多倾向于外向。活泼开朗喜欢交际,热闹的环境令他们兴奋,容易活跃整个气氛。为什么呢?正恰恰因为他们没有那么敏锐的感知通道,他们需要通过和别人的大量互动来确认正在发生的事情,谈论很多的话,做出很多的举动,这样使他们感到满足。
不是说一个人的敏感度与生俱来始终不变。一辈子那么长,接触的人事环境纷繁多变,与生俱来的特质也会相应的发生一些调整。比如一个敏感度是3的人,他有可能会在1到5的范围内调整;一个敏感度是7的人,他有可能在5到10的范围内调整。
但要说从2跨越到9,那真是非常罕见了,除非遇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令人性情大变吧?
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自然会选择和自己心性相符的环境待下去。硬要孩子违逆本性做出讨好大人的改变是十分不明智的,这除了跟孩子较劲儿,毫无意义。
在乔乔1岁半前,我基本就由着他这样了。我没有刻意带他往小朋友堆里扎,就很佛系很随缘的样子,出门在外,遇到了就遇到了,没遇到就罢了。
我相信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在1岁半到2岁期间,乔乔逐渐表现出了对身边人群的关注和兴趣。
小区入口有个门禁,边上是门卫室。每天路过那里,乔乔很乐意找门卫阿姨借张门禁卡刷一下。“阿姨好!”“谢谢阿姨!”“阿姨再见!”小嘴好甜,门卫阿姨也乐得遇见这个小家伙,远远瞧见了就挥手打招呼,两个人关系不错。
外婆经常带乔乔去小区的肉菜铺买菜,乔乔管收银的叫老板娘,管其他帮手的大妈叫卖菜阿姆,外婆挑选蔬菜的时候他就找老板娘聊天:“老板娘,有鸡蛋吗?”老板娘笑笑:“有啊!你要几个?”“5个吧!”有时在小区里偶遇卖菜阿姆骑个自行车给业主送菜,卖菜阿姆认得他,亲切地跟他打招呼!我就会跟他说:“乔乔哇,你的老伙计真不少呢!”
乔乔还很期待送水工和快递员上门来。从人家在楼下按可视门铃开始,就来来回回在门口转悠等人上来。他会主动把空桶从厨房搬出来,亲自交给送水工。快递员上门收件,拿出扫码机扫二维码,乔乔就探头过去,还聊起来:“叔叔,扫二维码哦?我家住A3栋24D!”末了一定要跟送水工和快递员说再见,要是人家回应了,他就很开心,要是人家忽略了,他会很着急,不停说“再见再见”直到有了回应才罢休。
去医院打针,备针的时候紧张兮兮地跟护士阿姨说:“护士阿姨,轻一点……”打完了一边哭一边还不忘记说“护……护士,再见!”我们在一旁只觉得好笑。
学了新东西,乔乔即刻就要找机会跟人“分享”。有一回进电梯,门开了,里面有个老爷爷推个推车。乔乔一进电梯就说“爷爷好!”博得了爷爷的好感,随即他就和人家“攀谈”起来:“爷爷,这个是求助铃!”电梯求助铃是我昨天才告诉他的。“爷爷,电梯在向上走!”电梯门开了,乔乔摁住开门的按钮等爷爷走出去,获得老爷爷啧啧称赞。
乔乔开始关注别的小朋友时,不懂如何表达,就用手拍人家。我告诉他,“如果你想小朋友看见你,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首先要打个招呼,说出来‘你好呀,一起玩好吗?’”又说,“不要用手拍打小朋友,小朋友会生气的。”于是他再看见小朋友的时候,就“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乱喊一通,他尚分不清这些称呼的区别,随机用。
随着乔乔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增长,他与人交往的欲望越来越明显。
同样是宝妈的老朋友带着女儿远道而来,和我们玩了几天。乔乔不断找话题跟阿姨聊天,倾尽平生所学。他很高兴在人前表现自己,愉快地体验着被人关注和称赞的满足感。阿姨的女儿还只是个刚满半岁的小娃娃,不会说话,只有当她哇哇哭叫的时候乔乔才会注意她。阿姨带妹妹回家后,乔乔念叨了一阵子,经常问:“阿姨去哪儿啦?”
今年中秋和十一长假,我们一家回老家过节,待了两周,一连拜访了很多亲戚,各种串门儿,相当热闹。乔乔借机获得了许多和兄弟姐妹、亲戚长辈们相处的机会。
乔乔有个二姨婆,也就是外婆的亲妹妹,非常疼爱乔乔。不过呢,二姨婆有点儿耳背,她听不清别人说话也生怕别人听不清她说话,平时说起话来音量超级大,语气和表情还很夸张。刚一见面乔乔就给吓哭了。我只好带他出去溜达一圈,缓缓劲儿。我们坐在花园的长凳上,我剥个葡萄给他吃,二姨婆给的。
我说:“乔乔啊,二姨婆说话好大声,吓到你了对不对?”
“对。”
“我们可以告诉她,小声一点。”
“嗯。”
“这个葡萄是二姨婆给乔乔的。二姨婆可喜欢乔乔啦,还准备了一大盆葡萄给乔乔呢!乔乔想吃吗?”
“想!”乔乔两眼放光。
“那我们上楼去吧?找二姨婆要葡萄吃!”
“好!”
再次见到二姨婆的时候,乔乔拉着我的手说:“这个二姨婆好热情啊!”引得屋子里的人发笑。
我让他找二姨婆要葡萄吃。他果真去了,跟二姨婆说:“二姨婆,我想吃葡萄可以吗?”二姨婆端来满满一盆葡萄,跟他说:“二姨婆耳朵听不清楚啦,大声说话才听得到,乔乔以后也说大声点好吗?”“好。”
误会解除。后来收假了乔乔还经常提起二姨婆,想找二姨婆玩。虽然二姨婆说话很大声,但是乔乔已经懂得了二姨婆对他是真心好。
带乔乔去看望曾外祖,也就是我的外公。我和外公坐下来聊天,乔乔在旁边一个接一个地吃葡萄。我说:“乔乔,分一个葡萄给祖祖吃,好不好啊?”乔乔不做声,继续吃葡萄。我说:“那等你想给的时候再给吧。”然后继续聊天。过了一阵子,乔乔忽然把一个葡萄递到了祖祖的嘴边,喂祖祖。然后又退回去自己吃,吃一会儿了又给祖祖喂一个。祖祖很高兴,没了牙也吃得很开心。
回乡下爷爷奶奶家,头一天没见着奶奶,乔乔说:“没看见奶奶,好遗憾!”第二天爸爸开车带他去镇上接奶奶,坐车里,奶奶问他:“乔乔,你在看什么呢?”乔乔看着窗外略带深沉地说:“乔乔在看风景。”奶奶大笑。乔乔忽然又说:“乔乔可喜欢奶奶啦。”哈哈好苏。
爷爷奶奶家一大桌子人吃饭,大伯二伯,大伯母二伯母,大姑姑丈,小堂哥小表哥,还有三个小堂姐,孩子们多,吃起饭来吵吵嚷嚷,大家又说的本地方言,乔乔听不懂,插不上话。起初他就闷头吃饭,相当乖巧,比在家还乖巧,自己吃。小堂哥小表哥都没有好好吃饭,落得一顿数落,只有他获得了大家的表扬。这下他要逆风翻盘了,吃饱了,“爷爷慢慢吃,奶奶慢慢吃,大伯父慢慢吃,二伯父慢慢吃……”挨个关照个遍,爸爸起身给大家倒饮料的时候,他兴奋地指着杯子说:“这个没满,那个没满,这个也没满……全都满啦!”大家哈哈大笑,OK!成功获取大家的关注!好开心!
小堂哥只比乔乔大不到1岁,还没有上幼儿园,比较顽皮还不听劝。一见面就对乔乔乱喊乱叫,还拉拉扯扯,乔乔又害怕又担心,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几次要哭出来,一直躲在房间不敢出来。
我和他爸爸都不忍心看他这么受委屈。
我关起门来跟他聊:“乔乔,哥哥吼你,推你,你有点害怕,对不对?”
“嗯。”乔乔有点沮丧。
“乔乔,哥哥这么做是他不对。可是呢,你越害怕,别人越要来欺负你。你要大声说‘走开!别过来!不可以推我!’如果他还是来推你,你就推回去,他还来吼你,你就吼回去,要学会保护自己。”
“嗯!”乔乔眼里似乎有光。
他爸爸生怕他不会,还跟他演练了几遍。
“爸爸推你了,你要怎么做?”爸爸一把推了乔乔。
“推回去。”乔乔不好意思地轻轻碰了碰爸爸的肩膀。
“用点力气!”爸爸又来一遍。
乔乔两只手用力推了爸爸。
“对了,就是这样。”
再见到小堂哥时,只有我,乔乔,小堂哥三个人。小堂哥刚靠近,乔乔就又跳脚又喊叫,“别过来!”小堂哥平时讲方言不讲普通话,估计没听清,也不理会。乔乔直接上去推了人家一把。小堂哥自讨没趣走了。
过阵子再见到小堂哥,我心想乔乔会不会又去推人家?就跟紧过去。果不其然,小堂哥迎面走来啥都没做,乔乔一把就推过去了,这可不得了,那个地方是个比较高的台阶,又恰好没有护栏,小堂哥没反应过来,眼看要翻身摔下去,我眼疾手快将他抓了回来。
虚惊一场。我当即呵止了乔乔。得,要回炉重造。
“妈妈要跟你聊一聊。”“嗯。”“这次哥哥没有推你,你不可以先去推人家。这么高的台阶,你把哥哥推下去的话,哥哥就会受伤啦,很痛的。”乔乔似懂非懂。唉,也是,2岁的孩子,你要他来判断什么时候该正当防卫,什么时候该出手,怎么掌控风险,这也太难了。我不敢说多大的小孩能做得到,即便是成人也很难把握吧。
小孩子只知道这个小朋友曾经推过我,惹过我,我见到他就要推回去,否则我不服气。头脑非常简单。
凝望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望;屠龙的少年是否终将会变成恶龙?
乔乔以前没有推搡过小朋友,这次给了他这个胆,开了戒,如果后续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教导,那么我们大人以后要担心的,也许就不是他受欺负该怎么办了,而是他欺负别人该怎么办了。
这件事情给乔乔、给我的启发都比较大。乔乔因此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壮了胆,后来和小朋友相处更开放了些。我因此看到教育的复杂性。
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或要求他们忍让,或教他们对抗,是个办法但都不是能够长久相处下去的办法。创造环境让他们参与到同一个活动里,在观察中在交流中相互增进了解——也不是说增进了解就会接受彼此,也有可能越了解越不喜欢哈哈——让他们在安全有序的环境里,依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与他人或远或近的距离。这也许是个可行的办法。
我不赞成把小孩子都拧在一起玩,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你喜欢和不喜欢的人。换句话说,叫臭味相投和话不投机。但无论喜欢或不喜欢,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就围绕在你身边,总是要相处的,只不过走得近走得远而已。
于是《小猪佩奇》出场了!小朋友们都爱看《小猪佩奇》!我把乔乔的哥哥姐姐们都招来,带上乔乔一起,大家排排坐看《小猪佩奇》!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啊。什么混乱,什么吵闹,不存在的,眼珠子都盯死在屏幕上,我感觉我都可以出去跑两圈再回来!看到精彩之处小朋友们还聊几句剧情,包括年纪最小的乔乔!难道这不是交流么?
乔乔的好多绘本我也拿出来给哥哥姐姐们看,最大的堂姐念小学4年级了,可以看着绘本讲故事,乔乔发现妈妈会讲的故事大姐姐也会讲,对姐姐的好感度蹭蹭蹭地上!
最小的堂姐读幼儿园,因为和乔乔年龄相近,过来人比较懂得弟弟的心思吧,对弟弟很温柔,喜欢护着弟弟,玩具一起玩,好吃的一起吃。
一群孩子澡也没洗坐在我的大床上玩我也不在乎了。他们待在一起,却也是自动分成了几个小组来玩耍,有时候交互一下。这个场景看起来真是比我们初来乍到的时候好太多了。
离开爷爷奶奶家时,二伯母问乔乔:“让哥哥去你家玩好吗?”“哥哥不来,姐姐,才可以来。”乔乔自己说的。
看,小孩子自然会选择他喜欢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