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是对上一节内容的延续,主要关注个人的独特性带来的垄断:
严格来说,每个人在某方面都是个垄断者。
天生特别的供应,外人无从绝对地仿效,是垄断。
那是当时没有AI —— 跑题了,然而对比邓丽君 vs. 张五常:
算得上是特别的何止邓丽君?
张五常的歌声又怎么了?
所以:
绝大多数的垄断者是可怜人物:他们的垄断之技换不到饭吃。
毫无疑问了,这是因为“价值”肯定是有主观的成分了,但如果反垄断:
邓丽君无疑是个演唱的垄断者 —— 从她的独特演技看绝对是。
反对垄断的人应否建议把她杀了?
昔日的中国赞同把她杀了恐怕不乏人。
作者最后一句是暗有所指的;好,回到正题,现实中邓丽君是很随性的,往往演唱会只来一场,不管演唱会的投入本可以复用、多赚钱 —— 这就带来了一个悖论,从个人角度来说:
对她来说,休闲的价值是演出的成本,而不演出是因为她认为这成本高于演出的收入,是定义性,我们应否尊重她的选择呢?
然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她的歌声是使得整体收益的:
我们不容易想出有哪种约束邓丽君的政策或方法可以使社会整体收益 —— 除非我们不认为她是社会的一部分,或认为她自己的损失与社会无干。
这里还是要回到技术了,AI不就行了么?这是另外一种“技术赋权”了。
好的,回到作者的结论是:
不管邓丽君是怎么样的一个垄断者,只要她的垄断权利来自她个人的天赋,加上个人的勤奋,这权利是由她个人自己选择争取的结果,价值观上我们难以反对。
而且:
她没有要求过任何人替她约束其他的竞争者。
她的存在对社会只有利,没有害。。。
她选择不多演出在定义上是她的切身休闲利益高于多演出社会听众愿意出之价。。。
她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强迫她多演出社会会受损,而如果因为她是垄断者而多抽取她一个垄断税,对社会有同样的不良效果。
一言以蔽之:不应反个人天赋带来的垄断,从各个角度都不应该反对(另外,老先生一定是个邓丽君迷,毫无疑问了)
再延伸开来,尊重天赋的释放、尊重个人选择,在作者看来,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驱动力之一:
很少人注意到,中国的骄人经济增长是包括着一个鼓励个人争取垄断的故事。
作者举了艺术家的作品的例子:
八十年代中期我推断,在内地,收入增长最快的那组人会是有天赋的艺术家。
最终果然如此,背后的原因在于:
这个邓丽君现象的延伸。。。是争取到市场有价的垄断权益带来的垄断租值。
题眼在于“市场有价” :
- 首先是有市场,改革开放等之成效是也
- 其次是有价值,鼓励百花齐放,才能有各种价值的产生、发展 —— 对于小朋友来说,就是不唯分数论
- 最后才能有价格
- 而垄断租值,一定是结果了
这个推论,不止是适用于有天赋的艺术家,难道其他各行各业的有天赋的人,不也是如此吗?开放带来的是多元化的价值,鼓励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的进步。
所以作者再次强调:
经济学传统反对垄断的分析是浅见。
这分析忽视了没有政府或利益团体协助的个人争取垄断带来的私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根源。
接着展开,作者开始自怜自艾了,对于自己的学术思想:
我们的不幸,是思想是一种共用品,一个有垄断性的绝妙思想不容易像邓丽君那样。。。
学术版权的维护所获甚微。。。
以学报文章数量为准则来决定大学教师的升职,更是悲剧。。。
怎么破呢?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封装:
发明专利与商业秘密是维护有垄断性质的思想的法门,可以带来巨利。
作者随后也单独列了一章来讲这个话题 —— 但要注意:
- 思想和思想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都能封装的
- 同一学科,深的有可能封装为专利,浅的只能是出书、甚至连书都没得人买
- 跨学科比较来看,能直接转换为力量的学科,更容易获得封装,比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等 —— 这也是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缘由之一,但是
- 如果封装的实现需要大规模协作,做个对比,芯片需要大规模协作,但是编程做个小程序可以不需要,自媒体也不需要 —— 这对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 所以,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的特性来,回到技术的根源来 —— 这也是个战略问题了,但战略也好、经济学也罢,都是最难直接封装的那一类思想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