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会整理,而是不想整理。这句话一直是我应对妈妈唠叨的惯用回答。但是在看了《整理魔法》这本书之后,我渐渐体会到,整理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折射人性的科学,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容易。
作者近藤麻理惠从五岁开始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用于“整理”这项事业中,并将“整理”升华成了一种学问,在书中,从心理调试到实际操作,都有十分详尽的阐述,而我将自己读书后的感受和收获进行了“整理”,与大家分享:
(一)一切物品皆有灵魂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怦然心动”的感觉,整理房间的过程其实就是与物品对话的过程。比如说到叠衣服,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一个“黄金点”,找到了这个点,不仅自己会感觉很舒服,衣服也会呈现最佳状态,像是在说“对了对了,我就是想被这样叠起来”。
还有一点感觉很有意思,自己平时习惯把袜子翻起来包成一个球,“咕噜咕噜”放在盒子里,但是麻理惠认为这样让袜子承受了太多的张力,让袜子得不到“放松”。我读到这段之后马上去看了看我的“袜子球”们,果然感觉它们像一直在做拉力器,浑身紧绷,于是我赶紧为它们“松绑”,按照书中的方式将它们规规矩矩叠成了小长方形,让它们躺在盒子里睡个好觉。
一切物品皆有灵魂,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那么我们也应给它们应有的尊重。只有这样,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怀着一颗像在探访老友一样感恩的心,而不会感觉是在被动做一件费时费力的琐事。
(二)学会与曾经爱过的“它”好好说再见
“断舍离”是一种魄力。
正如前文所说,每件物品都是一个灵魂,所以也都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我们之所以怎么整理都收效甚微,正是由于难以割舍对物品的情感,通俗一点就是,“总觉得还会有用”。我们习惯把穿旧了的T恤收藏起来“今后当家居服”,习惯收集各种盒子“可以用来当收纳箱”,到最后发现,根本没有实现原来的愿望,而结果只是屋子各个角落都被堆满这些“时光的印记”。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收藏并不是个坏习惯,但是要保证是自己真心希望它留下并且会有应用价值的。衣服、物品和人一样,我们对它心存感恩,但是如果不爱它了或者找不到从前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了,那么好好说再见是一个让彼此解脱的最佳选择。
(三)让恢复原状成为习惯
想想也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用完的东西及时归还原位,那么我们根本用不着整理,或者说一个月整理一回就足够了。书中一句话讲的简单透彻“整理必须有一个终点。当你拥有的所有物品都有了固定的位置时,你就到了整理的终点”。
平时Shopping完总是把购物袋一扔,疯狂拆封,之后就又将新成员草草纳进家门,根本没给人家安排一个固定的位置,再加上难以断舍离,我们的生活常常陷入“只进不出”的尴尬境地。因此,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归位”意识,这样一来,我们时时刻刻不自觉之间就在进行着整理,只不过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体会不出疲惫和烦躁。
(四)营造整洁生活需要动脑
仔细体会书中介绍的各种整理、收纳方法就会发现,这项工程绝不仅仅是体力活儿,更是一项脑力劳动。比如怎样叠衣服才能既省空间又让衣服得以“呼吸”,怎样收纳随身物品才能既美观又集中不致遗忘。这些小技巧都是麻理惠的生活智慧,我们可以照搬,但是更可以自己开动脑筋创造。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让我发现了自己生活中一些理念上的误区,从心理上接受并重视“整理”这项工作,认识到其价值所在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
握在手中的鼠标,敲击了无数次的键盘,承担着自己体重的椅子……每样东西都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善待它们,尊重它们,“整理”就会变成一次神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