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路,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经历一些事情后才会意识到,这句话还真是有道理,相濡以沫的日子再快乐,也终有分手的一天,之前有多深情,事后就有多伤心。
如此,还不如早就各自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各自的世界,互不打扰,各自欢喜。
苏轼早年读《庄子》,也是初读不以为意的。
后来,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苏轼再次翻开庄子,感慨的说了一句: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东坡先生喜化用庄子的意象。比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格局类似逍遥游。比如“长恨吾身非我有”也化自“汝身非汝有也”。
苏轼意气风发的时候,他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庄子的。
古人治学是幼年记忆力好的时候,背各种东西,不求理解,就是背,背,背……
长大后,一些诗句慢慢就会自然而然的理解了。
毕竟当你真正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你读书是侧重不同了,基本上就光是“求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