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课讲到了共情和具体化,共情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可以和假设恋爱,但不要和假设结婚。共情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尽量做到中立。刘老师一语点破:“能力是练出来的,感觉是泡出来的”。再次强调了浸泡的重要性。另外共情时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接纳、平等、尊重,发自内心。动作、眼神等非言语的力量更大,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学会从自己的框架里走出来,进去对方的框架。
具体化技术也可称为(逐层澄清)。层层细化,但又兼顾主线:
一是她想聊的话题有哪些?每一个话题都让他详细的聊一聊?是什么想找你聊这一块的呀?这一块儿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呀?这块儿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呀?你对此的思考又是什么呀?以前的情况是啥样的呀?现在的情况又是啥样的呀?周围人又是怎么看的呀?……
二是从众多的话题当中找到他最想聊的那个话题?以此为介入口,层层细化,聊完以后有什么变化呀?有了变化之后你有什么不同啊?你的感受会怎么样啊?周围有谁可能会最先注意到你的变化呀?注意到以后可能会对你说些什么呀?说了以后你可能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啊?接下来你又可能有哪些不同?——将目标细化。
三是将资源细化。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呀?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人在场呀?当时出现这个事的时候,你是怎么思考的呀?你又是怎么处理的呀?处理完后效果怎么样啊?现在再回想起来,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啊?当有了这些启发以后,你去行动的时候可能会带给你什么帮助啊?——向未来借力,向过去接力,向重要他人借力。
四是将行动细化。接下来准备怎么做啊?准备做练习题。做哪些练习题呀?是什么让你想到要做练习题啊?做这些练习题可能会怎么样啊?你准备怎么做啊?一天什么时候做你感到最容易做的啊?怎么让自己更好的去做到啊?你真的做到了,你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啊?
“ 阳谋”可有效的避免在问话过程中当事人不耐烦。为什么要问得这么细,要事先和孩子说清楚。问的越细,越容易实现。
第一次咨询要保证时间在两小时,才能充分的展开具体化,不然可能会影响效果。甚至有些时候,第二次咨询都需要两小时,
最后探讨时间,小组里各位老师的分享及一步一步的引导,让我学到了很多,也看清楚了自己的问题。在学习的路上感谢大家的鼓励与陪伴,感谢一路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