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午刚拆封一本新书,贾平凹老师的《自在独行》。书的封面以及内容及其编排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与市场上所谓的畅销书有很大不同。一般情况下,从书名你就可以看出来是现代作家的书还是传统作家的书。
这本书第一篇文章是《纺车声声》,讲述当年父亲被拉到大山里“改造”,独留母亲一人抚养儿女的故事。当然之所以题目叫《纺车声声》,是因为纺车是母亲最主要的挣钱工具,也是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的主要生活来源。
看完文章,我对那个时代经常贫穷到连饭都吃不上的情景无多大同感,因为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试图远离大鱼大肉,回归到粗茶淡饭。市场上的商品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能够消化的能力,我们每一天都在学习怎么精简自己的生活。
文章中母亲每次挣到钱后,除了给大家买吃的之外,最多的是个孩子买书和笔。这些情节是我最感兴趣的。
原本我对现在还有人不上学读书没有多大思考,可是看完文章我懂了一点:当孩子萌生不上学的念头时,你没有及时敲打,并且不把它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是任由孩子“胡来”,最后小小年纪外出打工,将来靠体力挣钱,一辈子辛辛苦苦度过。孩子拥有这样的人生,难道与你没有一点关系?
2
重视教育的父母、相信读书有用的父母,绝不允许孩子有退学的念头
文章描写母亲为他们兄妹凑学费的文字,“我想起上一学期,我们兄妹一共十二元学费,母亲东借西凑,到底还缺五元。学校里硬是不让我报名,母亲急得发疯似的,嘴里起了火泡,热饭吃不下去,后来变卖了家里一只铜洗脸盆,我才上了学,已经是迟了一星期了。现在,她早早就做起了准备……”
如果每个母亲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孩子怎会想要退学。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学习当成家庭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孩子也就不敢懈怠。
母亲早早做准备,方式就是一刻不停地纺花、纺线、纺单子,然后拿到市场上卖钱。母亲是小脚女人,太重的活计她也干不了,所以只能做这种相对轻松点儿的工作。活虽轻,但是如果每天都是到鸡叫两遍的时候呢?
我心疼母亲,就说“妈,我不念了,回来挣工分吧!”
母亲的回答是:“胡说!起了这个念头,书还能年好?”
当我说,“念下去有什么用呢?毕了业还不是回来当农民?早早回来挣工分,我还能养活你们哩!”
母亲说,“你说这话,刀子扎妈的心。你不念书了,叫我怎么向你爸交代呀?”
母亲不允许孩子有不上学的念头,家里再苦再难也不能缺了孩子的学上。当母亲的纺车坏掉,“我”想凑钱给她买新纺车时,“我决定”卖掉父亲的一捆书,而母亲知道之后的反应是“抓起一根推磨棍,向我身上打来”。
母亲视那一捆书为生命,是家里珍贵的东西,她没有因为生活艰难而放弃那一捆书。母亲对书如此真爱,孩子也会对书保有一丝敬畏。
不管母亲是否读过书,是否喜欢读书,但是她对学习、对读书的观念会影响孩子一生。
3
你送孩子的礼物,代表了你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有些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看书,沉迷于游戏和玩闹,殊不知这样的家长通常也是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的人。其实是你的行为影响到了孩子。
文章中记述母亲每次拿到卖布钱时都会先给孩子们买吃的,其次给孩子们买礼物。第一次是钢笔,第二次是一本语文课本。嘴里还说“日子好起来了,就要把学习捡起来,要不爸爸回来了,看见一个校长的儿子是文盲,他会怎么个伤心?”
在穷得没饭吃的时候,母亲迫不得已暂时让孩子上山砍柴,等生活一改善,她就惦记起孩子的学习,“学习”这项任务永远记在母亲的心中,在她心中的分量非常重。
我想起了现代家长给孩子送的礼物,当然也有送书的,但是我们只讨论那种爱给孩子买衣服、包包,带孩子到高档餐厅、奢侈品店、KTV等娱乐场所消费的家长。孩子是一张白纸,究竟能成什么样,与父母的观念关系重大。
经常带女孩化妆,送女孩奢侈包包,就会让孩子养成虚荣、攀比的习惯。家长不把学习当一回事,孩子也不会把学习当一回事。大把大把地给孩子塞钱,却不管他们的用途,只会让孩子养成挣钱容易、不懂珍惜的坏毛病。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爱看书,而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创造读书的好环境。家长爱热闹、爱打牌、爱看电视剧,孩子怎会愿意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书?
孩子的成就大小在于父母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