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尔尔,来时双手空空,却要让其双拳紧握;等到死去时,却要让其双手摊开,不带走财富和名声。人生若烟火,绚烂过后便归于平淡,一颗通透的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在恬淡与豁达中才能感到生命的甜美。
01. 和自己和解
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有一天,这个人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
于是,他又开始继续寻找。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没有。”“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他蓦然醒悟。
1)保持童心,做真实的自己
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
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每一丝欢乐。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2)找准自己的位置
观察自己的性情,用心体会我们经历的那些快乐或痛苦的事,从而得出结论:当我们感到快乐时,就是在顺应我们的性情生活;当我们感到痛苦时,就是在违逆我们的性情生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快乐越来越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明。
3)跳出“与别人比较”的模式,成为“与自己比较”的独立的自我
生活中,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一些人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不是很大,那么心理上或多或少会感到些许平衡;如果自己比对方好,心里就容易产生骄傲感;如果自己不如对方,心里就会感到失落、痛苦;更有甚者,会因为嫉妒而诋毁那些比自己出众的人。比如,别人收入比自己多,就会觉得别人的收入来源可能不正当;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心里就会暗骂对方是“狐狸精”“花瓶”之类。
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烦恼都是因自己觉得不如周围的人而滋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是庸人自扰之。
4) 心诚则灵,怀有一颗真诚心
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收获真正的情义。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诚地对待自己的理想、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坦诚地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好的结果就会出现,忠诚度、真诚度、坦诚度越高,好的结果就会越早出现。
心诚不诚,也许骗得了别人,但终归骗不了自己。
5) 摆脱羁绊,培养空灵的心
空,是从内心深处摆脱周遭的羁绊,进入心无旁骛的至高境界;是踏上心灵的解脱之路,内心感受到的万物便会远远超过自己视线范围内的一切。此时的内心,呈现的是一种空无的状态,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空明之心。空,才能容万物。运用到生活中,即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给彼此一定的空间,才能畅所欲言、和平相处。与其用金钱权力、名誉地位将内心满满地填充,何不索性全部放下,将心腾空,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呢。
6) 身体忙,心悠闲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分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将自己的心放到天地间,去体悟自我的渺小与天地的广大。与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相比,包容天地万物的大自然,更能令人身心舒畅。
7) 减少“心兵”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有理性和感性的斗争和争讼,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叫作“心兵”。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
8) 修炼不动心的境界
想要恢复自己的良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就要磨炼自己,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轻起怒心、喜心、恶心、私心,不使心有一丝一毫的偏倚,保持心体的中正平和,自然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
① 重视内心的修行,锻造强大的气势
内心沉稳、不怒自威才是真正的内心气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要急于与对手搏斗,而要注重气势的培养。急于求成不仅不利于竞争,反而会让我们一败涂地。
② 身处恶境,更要持重守静
身处浮躁的世界,需要一颗宁静的心,拂拭蒙住双眼的尘埃。保持一份宁静,保养身心,洗涤思维,让大脑在清澈的湖水中得到净化,就能很明朗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对什么负责,从全局着眼观察整个人生,有条理地生活,防止陷于杂乱的事务中。
工作越是忙碌,我们越是要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静静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对自身多一些关照和内省,有助于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9)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走过的都是路,唱过的都是歌,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一种结果。
02. 找到方向:找到"心之所向"
1) 心之所至,心之所向: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幸福和成功。
2)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用我们的意念影响我们的思维。当心存念想时,就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很多人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为了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总是会有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干扰。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时还要排除外界的干扰,要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进。
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支持。坚持心之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
03. 通向“心之所向”
1)从迈出一小步开始,量力而行
许多人在确定人生志向时好高骛远,给自己定了异常远大、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不仅违反自然规律,而且寸步难行,最后只会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极限的事,是难以做成的。
在一座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
有些人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求高僧指点迷津,有的人想向高僧学一些武功。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回来。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高僧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高僧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新打水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高僧说。“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高僧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高僧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
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高僧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只因大多数人都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梦想成功,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总是少数。因为,大多数人不能量力而行,总是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陷进了好高骛远的泥潭里。
很多时候,量力而行不仅需要量己之力,还要量时势之力。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轻了容易自卑,重了则容易自大;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2)不被琐事所扰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他就事论事,不先入为主,不赋予这件事他个人的主观想法。事情来了就安住在事情上,和事情融为一体,去面对它,处理它;处理完了,就安住在空明的觉知上,最终超越它。也就是所谓的“有事就借事练心,无事就借境练心”,这个“境”指的是心灵的境界,比如境界来了自己是否有所动,比如恐惧、欢喜等,看自己的念头是如何起,从哪里起,如何动,又到哪里去。
人生的烦恼多半是自己寻来的,而且大多数人习惯把琐碎的小事放大。其实,“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太较真了就容易受其影响。
3) 无论他人誉与谤,只管做好自己
用坦然的心态来应对诽谤,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4) 消除恐惧的良药是自信
从心理学上来看,恐惧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对他人的依赖、对物质的依赖、对思想的依赖都会带来恐惧。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够独立,不能完全做自己而必须仰仗别人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害怕被遗弃,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
5)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件事
所谓知,便是对事情各方面的思考与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开始行动;所谓行,便是将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东西付诸实践,才能有所成就。
无论学习什么事情,人们都要让心真正地静下来,让所要学习的事物在心中形成一个明确生动的心理图像,越生动逼真越好,这样自然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书法之中悟心法:
无论学习什么事情,人们都要让心真正地静下来,让所要学习的事物在心中形成一个明确生动的心理图像,越生动逼真越好,这样自然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就像深谙绘画之道的画家在作画时,心凝气静,万虑皆空,意随心转,笔随意动。在常人看来只是寥寥数笔,这一点,那一画,一幅栩栩如生的翠竹图便出现在眼前。在旁人看来很难的事,在画家看来却极为简单,只因他只是把早已进入他心胸的竹子用笔勾画出来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如果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先在心中反复练习,做到“胸有成竹”,就能达到王阳明所推崇的致良知的境界。
6) 抓住关键问题,对症下药 (抓大放小)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界定。弄清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处理生活问题,都要讲究方法。只有抓住关键问题,切中问题的要害,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办事情、做工作应从关键处下手,尽量避免过程烦琐,更不要面面俱到。
7) 另辟蹊径,巧干要比苦干强
生活中,有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甚至埋头苦干十一二个小时,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生平庸,碌碌无为。有人却深谙巧干强于苦干的奥妙,总能找到更简单、更轻松、更快捷的方法。
生活中,会苦干,更要会巧干。会巧干的人,不一味走别人走过的路,总努力开辟一条新途径,寻找新的机遇,尽管路上荆棘丛生;会巧干的人与众不同,而且不介意与众不同;会巧干的人从不循规蹈矩,他们往往放荡不羁,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新的方法干工作;会巧干的人具有独立性,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时喜欢独处,并对自己的信念和愿望坚定不移;会巧干会变通的人看问题具有与常人不同的眼光,他们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往往别出心裁。如当别人说“1+1=2”时,他们却说“1+1>2”或“1+1=11”。
04. 珍视每一段旅程
1)境随心转
生活会带给我们何种情绪,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灵如何去看待它所决定的。
2)高峰与低谷、成功与失败都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
今天处于高峰不代表日后会成功,今天的失败也不能代表日后仍然处在低谷。正是这一段段不同的旅程才成就了此时此刻的我们,塑造着以后的我们。
3) 把握当下,利用好每分每秒
昨天之事已忘却,明日之事尚未来,只有“当下”才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你又何必对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因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过去,不如放下挂念,平淡对之,你并没失去什么,不过是重新开始。
既然是新的开始,又何来执着于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阻,但其终究万里波涛始于点滴。你可曾明白了。
4) 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不二过)
① 善于反省,扬长避短
吾日三省吾身。”圣人都有自知之明,是因为他们时刻审视自己。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有哪些?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就能准确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② 循序渐进,才能有长进
做到循序渐进,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大目标分化成许多小目标,这样达到目标就会变得简单快乐得多。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③ 学无止境,永无巅峰
人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空的容器,继续容纳事物。
5) 追求完美是一种偏执
王阳明认为,追求面面俱到是一种偏执的表现。因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追求面面俱到,只会给自己增添失望和痛苦。
每周改变一点点,一起升级打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