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喀布尔两个小孩子,一个叫阿米尔,是个普什图族的小少爷,还有他的小仆人,比他小一岁的哈桑是阿扎拉人,两人虽然是主仆关系,但是又情同手足是特别好的玩伴。
到了冬天,阿富汗人有一个消遣娱乐是叫斗风筝,两个风筝在空中要有一种打斗的过程,然后获胜的那一方在风筝坠落前要准确的判断风筝可能掉在什么地方,要接住风筝,哈桑虽然个子很矮小,但他有两个绝技,第一个就是接风筝特别准确,第二他会用弹弓而且打的特别准特别狠。
两个小孩经常一起玩耍,当地还有几个小混混一样的男孩,总是欺负他们,关键时刻哈桑总能护住自己的小主人,阿米尔的爸爸就觉得每次一有什么事都是哈桑来帮他,对阿米尔很失望,阿米尔觉得父亲不喜欢自己喜欢哈桑,他的内心其实很没有安全感,甚至很不愤或者很嫉妒。
那年冬天斗风筝时候,哈桑帮助阿米尔,两个人又赢了,阿米尔内心很想让自己的父亲看看,自己也是很强大的,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然而,在僻静的小巷里,哈桑被强暴了,这一切阿米尔躲在旁边都看在眼里,在那个时刻,他的懦弱胆小战胜了他,另一方面他内心他会很嫉妒哈桑,某种程度想借别人的手帮他来平息自己内心嫉妒的火焰。并安慰自己“他只不过是个哈扎拉人”哈桑的命运就像这个国家的命运一样,这一生会注定命运多舛。
人是很奇怪的,明明他的悲剧不一定是我造成的,但是我在旁边冷眼旁观,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在助纣为虐,他的悲剧就跟我有关了。阿米尔这个时候并不会反思,反而会觉得哈桑的存在让自己有罪恶感,把对哈桑的愧疚转化为厌恶,于是想办法把哈桑赶走,想以此来摆脱自己的罪恶感与愧疚感。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多年后的一天,原本平静的生活被老友拉辛汗的一通电话打破了,拉辛汗告诉他,哈桑死了,后来才知道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当年阿米尔的父亲就跟他佣人的太太生下了哈桑,阿米尔的父亲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偷窃”,但是,他自己却做了最大的“窃贼”。其实这一切哈桑的爸爸阿里应该是知道。所以,在一开始,作者就埋下了伏笔“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为什么阿米尔的父亲那么喜欢哈桑,因为他们是亲生父子。
拉辛汗继续告诉阿米尔,土匪要占领他们家老房子,哈桑一直在那守护这个房子,打死不从,就被土匪给枪杀了,哈桑的太太也被打死了,他们有一个孩子叫索拉博,被送到了一个孤儿院,让阿米尔去救这个孩子。
此时,阿米尔的内心被懦弱、胆怯、自私占据了,但是最终人性的善良或者是割舍不断的亲情,使他走上自我救赎的路,决定为自己年少时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终于把哈桑的儿子从阿富汗带到美国。
小时候的阿米尔怯懦却善良,要知道在阿富汗的背景下,与仆人做朋友,和他玩,教他念书,都远远超过了主仆关系,这也是哈桑信任喜欢阿米尔的原因,即使他知道阿米尔和普通人一样自私、弱小,哪怕他无比善良,但在当时没有任何用,毕竟他也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孩。可成年后的阿米尔,他懊悔,恼怒自己,为了哈桑的儿子,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的善良才被放大。“为你,千千万万遍”是《追风筝的人》里哈桑对阿米尔的友情,也是阿米尔对索拉博的爱。
“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曾说:“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在我看来,追风筝的人便是讲了成长,救赎和善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勇敢的去追那个属于自己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