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我写过一篇,在中间我提到了一个概念““How to learn faster”,概念来源于一个TED分享的be a quick learner。视频中提到了几点,分别是:
- 抓紧一切碎片时间和机会学习
- 不一定非要从头开始,可选择模仿对象
- 选择策略--聪明的学习顺序
- Daily practice:练习 练习 练习!
- 不断求教
后来经过个人试验我发现这样短频快的方法只适用于部分人:部分自律性极强,且短期内有迫切需求的人。但说句实话,真正有如此之强学习能力的人,又怎么会用这样的方法呢?九月初我暂停了一切工作在各地修养身心(其实就是放飞自我)。
这中间看了不少招聘信息,然后发现各行各业所有招聘的方向都指向一种人:自身有行业内核心的议价能力,且拥有多项技能,需要有把控全局的大局观等等,但其实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知道除了规模足够大,内部架构体系明确的公司外,多数公司都处于航向不明确、管理层下达命令指向性弱等诸多问题,然而即便是这样,对员工的刚需也不会变的现状。
所以,我今天就想说说快速、系统的技能学习办法(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适用于所有人)。
由于人人需要的技能不同,今天就以如何系统学习一门语言为例说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要说:一切需要耗费太多意志力支撑的方法都不是好方法,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身边儿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德语,大概一年前我给自己设定目标每天抽出一小时进行学习,除了词典就是各大语言学习App的听说读写,然而结果就是坚持了没几天就放弃了。
原因是这样:学习之前的准备过程实在太费劲了,首先,要把桌面清理干净,因为学习一门新技能所有占用的空间较大,因为桌面上需要铺满各类资料等;第二步,打开词典和笔记本;第三步,从前一天学习的内容开始复习;第四步……光在脑子里想想,就觉得非常疲惫。
后来,在前辈推荐下,在Pad上下载了一款少儿德语,反而有了劲头,因为内容简单,儿歌的形式也非常容易洗脑产生记忆。说这个例子是想说:方法不仅要有效(有效用),更要有效(有效率)。我今天梳理出的方法就是为了能够同时兼顾这两个「效」。
- 我信一万小时定律,但与其花费一万小时,不如在重难点上花费一百小时。
比如听力,我相信很多人在大学都有这样的体验:为了CET, 每天坚持听英语,早晨起床就把自己浸入到英语环境中,听新概念、VOA、BBC,刚开始完全听不懂,只能听懂几个单词,但也不放弃,后来突然有一天,自己就跟开窍了一样,全部听懂了。但实际情况是:到了考场才发现自己的水平,尤其是听力并没有什么长进。听不出来的单词二次播放还是听不出来,明明是CET4的考试现场硬是有了专8的感觉。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这样普通的练习方式叫做「机械重复练习」,就像题海战术一样;与之相对的是「刻意练习」,即持续关注重难点。大部分人学习低效是因为从来没有「刻意练习」过,多半情况都是「自以为自己在学习」罢了,营造的这些学习环境,只是感动了自己,用强大的心理暗示「你知道我学英语有多努力?连早晨起床都在学哎」,规避了痛苦的「受苦型的刻意练习」。
但其实学习是可以有趣的,但前提是自己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且取得了成效后,才会心理放松真正接纳它。而在此之前,你必须「受虐」,在精神上接受学习的吊打。否则,这么多年,你看过的美剧、欧美电影应该早就超过了一万小时,为什么还是学不会英语呢?
- 别妄想捷径,但有「规律」可寻,有「策略」可用。
策略——99%的精和1%的泛。
所谓“精”是:花一份时间,带来多维度的提高。
举个例在学习的时候我用的方法叫做Shadowing Practice,这个方法被翻译成影子跟读法,这个译名只概括了方法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
更准确的译名应为「跟读复析法」。这是很多口译员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方法。这里用到的方法跟真正的Shadowing不一样,是Shadowing的最最基础版而已,多少词汇量都能上手。Shadowing第一个核心是原文跟读。简单来说,跟读就是在原文结束后,把刚才听到的原文诵读出来。
A——不看原文的盲听,然后跟读出原句,并在语音、语调上尽量模仿录音,然后立马在脑中分解句子意思,并复述出中文句意。
B——第二遍,听原文重复A步骤。如果还没听出来,就继续听第三遍,直到第五遍为止。
C——听完五遍,如果听完第五遍还没有听出来就暂且作罢,开始听第二句,并重复以上步骤。
不因为第一句没听出来就有心理压力,也不要烦躁,这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只要坚持做下去,很快就能体会到那种突然间「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在完成以上所有步骤后,再翻看原文。
讲真,我就我自己来说在做完了两三个小时的精听后,十有八九的感觉都是「听吐」了,但效果非常明显。
之后就是1%的泛,所谓泛就是:在众多学习资料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说白了就是高考前你老师让你去买满分作文集,但你去看张爱玲学习写作技巧)。不要觉得这是学习中的“不务正业”,不论任何技能最重要的不会是书本上的条条例例,而是在百变的场景中正确的使用。
不论是什么,技能才是关键,其次才是知识。知识都太抽象,我们理解的成本过高;第二,知识涉及大量记忆,即便专业人士口述十分钟的内容,听过之后,80%以上的部分会立即忘掉。这是所有技能学习的第一大障碍,把技能当做知识学。把技能当知识学,会把人的兴趣磨掉一大半。
所以:不如把知识当做技能,以技能为核心,体验乐趣和成就,吸收零散的知识。在模仿和创造中不断突破,在你的作品中创造你的成就感和价值。
其实说白了,我学习的真实原因是:00后都19岁了,自己还不多学点东西,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