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浓缩书,就是把一本完整的书,取其精髓,提炼要点,压缩成阅读时常不超过十分钟的“浓缩”版本,供读者进行快速阅读。
这样的一个产品,利弊显而易见,从读者的角度,长时间阅读“干货”,不仅会失去阅读本身的乐趣,为了获取而阅读,还会减低阅读效率,理解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快速学习,节约宝贵的时间。无论如何,一款产品的出现,主要还是基于市场的需要,而一个新市场的兴起,也与日益扩大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碎片化阅读是人们标榜利用短暂的时间间隙进行阅读的一种阅读方式,而现在,它已经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的一种阅读习惯,不得不说,这是人们一种错误的流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流行的缔造者,见证者。
层出不穷的自媒体信息让我们无从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再打开他们的微信公众号,转而选择一些比较靠谱的“浓缩书”APP。这也给新媒体们带来了不少冲击于是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和图书出版机构合作,把眼光放在了图书这一块,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只能选择随机应变,新媒体是一个发展地再蓬勃,也取代不了传统媒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权威性。
“浓缩书”在某些特性上和新媒体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互联网爆发之前,碎片化阅读就是报纸、杂志,而现在我们把书摘结合,把信息结合,用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我们既传播信息,又帮助读者节约时间,从任何一个角度,这样美好的产品都有着远大的前景,的确,突然火起来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阅读方式,而一直不温不火的“浓缩书”也正在追击,未来还没有来,谁知道这之中蕴含了多大的市场呢?
国内“浓缩书”发展还处在一个萌芽状态,我们能在许多网站找到书籍的摘要,也能找到许多的所谓的“干货”,获取这些知识的目的可能有很多:寻找与人交流的话题、迅速了解某个陌生行业、得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最后我们的手机中会留下一个或几个经常打开的APP或者公众号,我们成为会员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更多的信息,我们为某一本书付费,因为这本书实在太有用了。然后这就成为了一个稳定的状态,被大多数人留下来的那一个或几个APP、公众号,就是这场残酷博弈中的赢家。
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还没有做得非常好的“浓缩书”,原因有很多,下文会有列举,国外也只有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其中书籍数量最多,关注度最高的就是瑞士的“getabstract”,风格更好一些的是“instaread”,互联网程度最高的是“Blinkist”。这三者可以说是现在“浓缩书”做得比较人性化比较好的。
“浓缩书”这片市场还处于一片荒芜之地,首先来到这片土地的几个APP,开始了市场测试,至于结果,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家可以想一下,身边有多少人是听说过这些应用的?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此支付每年几百元的会员费用的?恐怕大多数人都要摇头了。这注定是一场比碎片化阅读媒体更加艰难的路,那么这样一个有需求有市场的理念,为何一直没有兴起呢?分析下国内“浓缩书”现状,我们就能够理解这一问题了。
我们在“纸媒必死”的危言中忙于改变自己的出版方式,为了“利益最大化”,出书成为了一种数量与背景的比拼,也正因如此,市面上的纸书,不出意料地失去了一大批读者,而我们的读者们,为了彰显自己的“与时俱进”,纷纷购置kindle,下载各种电子阅读APP,然后接受各种各样的书籍,越读越杂越读越没有方向,越读越没有兴趣,这是我身边的人普遍的阅读状态,很多人甚至直接放弃了书籍阅读,看媒体、听媒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思考能力,即使是“浓缩书”,可以8分钟阅读完,对于国内市场的读者来说,还是吸引力不大。首先,真正购买书籍渴望获得知识的人,大多是专业人士想要研究书籍,体会书籍内涵,另一部分购买文学作品的人,又是希望享受阅读的过程,这就对国内“浓缩书”市场定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从出版商的角度,为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浓缩书”产品呢,很简单,版权是一个重要又棘手的问题,每一本书,都要获得其版权,这样的流程就跟自己出一本书一样,而“浓缩书”产品吸引人之处就在于“量”,因此,这样又繁琐又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产品,没有完善的准备是不敢随意发行的,毕竟,一旦读者付费,就产生了长久的服务要求,就要不断去完善这个产品。
既然这是一个很难很复杂的事情,那么为何要去尝试这个领域,这也是文中一开始就提到的——市场。一件事情难不代表不能够做成,只要有用户,有潜在市场,这就是一件可以做成的事情。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做,谁去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做”这个问题,这就比较复杂了,需要考虑到推广、版权获取、制作等等问题。
生活化是我对“浓缩书”最大的期待,相信也是对所有对“浓缩书”有兴趣的人一个共同的期待,没有愿意看到一个连阅读都变得功利化的社会,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作为一名读者,更愿意以一种休闲的方式去阅读“浓缩书”,在工作的间隙,周末的早晨,既能够获取知识,又打发无聊的时光。这也是很多“浓缩书”产品会提供有声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浓缩书”本质不是依附于互联网而存在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服务,一种商业与文化的结合,其实这种做法更像是“文化流氓”,可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需要这样有价值的产品,因此未来我们看碎片化新闻,也看浓缩的图书,我们听电台,也听商业理论。看似矛盾又越发感觉和谐,这就是这个复杂地说不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