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的故乡
今天是个好日子,早晨起床后,感觉精神气爽,心里无比之喜悦!
为什么?因为今天我要到随父插队走“五·七”道路的农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杜力村。
回忆往事,我已经阔别福兴地镇四十六年的光景。当我前往福兴地镇杜力村时,心情万分激动,像波涛汹涌澎湃,此起比浮,久久的不能平静下来……。
回忆那是在1969年12月31日,六十年代最后一天。
上午,阜新市评剧团演员住宅,是一栋人字架红砖结构的平房。我们家就住在这里,全家人都在准备去农村接受再教育。
家里母亲和父亲还有我,忙碌整理好家庭所有物品及生活所需品。整装待发,时刻准备出发,到广阔的天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记得当时我才十几岁,在家我排行老大,听说父亲要带我们全家去农村,天真浪漫的我高兴的不得了。晚上高兴的睡不着觉,憧憬美好的未来……!
1969年12月31日,阜新市文化局,受阜新市革委会的按排。派解放牌大卡车,来到我们家居住的地方。
阜新市评剧团家属住宅,座落在西山大庙后身(是日伪时期,日本人建的一座放日本人骨灰盒的地方)小的时候,我们小孩经常到这里玩耍。由其是大庙外围是一圈的台阶,台阶有一米多高,团里家的小孩都去大庙外边的台阶玩,我依然记忆犹新。
在六十年代,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电子产品就是收音机,后来有了半导体。
孩提时玩什么,看什么,听什么?玩的是女孩子跳皮筋,踢口袋,跳格子,抓嘎旯卡。
男孩子拼杏核,搧片几,弹蛋弓,打桨杆,摔跤。
看什么?那个时候看电影,看戏,捉迷藏。
听什么?听收音机里的小喇叭开始广播。还配有音乐,哒嘀哒,哒嘀哒,哒嘀嘀哒哒。旋律非常好听。
每天准时收听小喇叭开始广播节目。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这么多好玩的慢慢长大!
我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在鞍山市生活了将近十年。
母亲和父亲都在鞍山市,分别在京剧团,评剧团工作。父亲是关里人,河北省唐山市人。母亲是辽宁省鞍山市人。一个关里人,一个关外人。从小父亲,母亲,就在一起学戏,父亲,母亲是青梅竹马。
父亲长的很帅,母亲长的很漂亮。
记得我小的时候出生在鞍山市铁西区康乐巷,我是在外婆家长大,从小就是外婆抚养我们,母亲在鞍山市京剧团工作,那时的文艺团体,总是下乡演出,剧团到外边演出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汽车,出张演出交通工具就是大马车。
母亲曾经对我说:有一年,数九隆冬,天寒地冻,团里下乡演出,做的是大马车,一路上冻的多哩哩啰啰。手脚冻的已经没有了知觉,等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人就变傻了,只是一个劲的大笑,失去了自己原本形象。团里的演员看到我母亲这种壮况,一时间都蒙了,不知所措,后来真是菩萨保佑,在菩萨保佑下,慢慢的一点点的苏醒了。
母亲是一位非常善良中国典型的贤妻良母。母亲长的非常漂亮!有气质,有文化,能说能写的领导干部。
听外婆说:母亲小的时候性格非常要强,对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认真。
外婆记得母亲几岁时,为了帮家里的生计,当时和母亲的妹妹一起到营口的卷烟厂上班。母亲和二姨才十几岁大的年龄,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一边上学一边在营口卷烟厂做工。
母亲回忆说:有一次卷烟卷,没卷合格。烟厂的英国女人,过来看着母亲卷的烟卷,就气不打一处来,问母亲你是怎么卷的烟卷?母亲回答:我按烟厂的要求卷的。英国女人看母亲竟敢顶撞她,举起手就扇母亲的嘴巴,左右开弓。母亲是一个钢强性格的人,上去就把英国女人的手抓住了。义正辞严的反问:英国女人,为什么要打我?英国女人说:你卷的烟卷不合格。母亲回答说:怎么就不合格了呢?既便我们卷的烟卷不合格,你也不应该动手打人。
母亲同那个英国女人据理力争,不服输的勇气给了母亲的胆量!最后那个英国女人被母亲的义正辞严所屈服。母亲对服英国女人的志气,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外国人在那个年代,对中国人是非常奇视的。
中国人从近代史上的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起,就对中国人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