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23

【原典32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虚灵不眛,众理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译文】

陆澄问:“看书看不明白,怎么办?”

先生说:“看不明白的原因是你只局限在字的表面意思上下工夫了,要是这样还不如看程朱的学问。他们的学问倒是看得多了,自然就会理解,只是他们做学问虽然极其清楚明白,但对于自己却终其一生了无所获。想学明白,必须得从自己的心体上用功,凡是不明白的、解释不通的,你就换位思考,从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就一定能学明白、解释得通畅。所谓的《四书》《五经》,不过是讲心体的,这心体即所说的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没有二法,这是学习的关键。”

《大学》集注说:“让心体空灵而不愚昧,各种道理具备,那么万事万物就会显现出来。”这句话更加印证了老师关于除心而外再无真理,再无他事。

有人问:“晦庵先生(朱熹)说:‘人们学习的东西,心和理而已。’这话说得对吗?”

先生说:“心即是性,性即是理。他说的‘与’字,恐怕就把两者作为两物来对待了,这点求学的人要善于观察发现。”

有人说:“人都有这颗心,既然心即是理,那为什么有的为善有的却为恶呢?”

先生说:“恶人的心失去了心之本体。”

【解读】

程朱的性,负载的是理,王阳明的心,负载的是良知。良知的核心是良知具有知善去恶的先验的内在的能力,既是道德实践的本体依据,又是道德实践的终极归宿。在王阳明看来,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甚至包括把书看明白,都只需要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即可。恶人之所以作恶,也是失去了心之本体。

  朱子注“明明德”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阳明稍改其注,表明“虚灵不昧”即人心,人心已具众理,不假外求,故曰“心外无理,心外无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即性,性即理,天理至善,完具于心,不容分析,故不可将心、性、理分开。而对于现实中的不善,他认为不是心体的原因,而是恶人的人欲遮蔽了天理,故本体不明,这与孟子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的主旨相同。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 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
    汉唐雄风阅读 3,354评论 0 5
  • 爱情一直是我们生命中精神优美的追求,也是醉心快乐的源泉,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就是一种雄心壮志般的爱情梦想。图片发...
    张晓涵venessal阅读 723评论 0 1
  • 《认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天下女子多情,唯有如林黛玉乎!为情事而病,病即无患愈之时,日思夜梦,直至藏花为证矣!贾府...
    常乐人生阅读 484评论 0 2
  • 币圈的节奏实在是太快了,快得我还来不及说拔呀拔呀拔萝卜。EOS两个月前0.5美金,很多人说EOS得捱到明年才涨,结...
    李白起不来阅读 172评论 0 1
  • 陪伴妻子(原创) 今天本计划外出, 参加心理静心活动, 妻子一声令下: 天气不好, 不许乱跑, 在家帮着做家务, ...
    你健康我快乐_61fc阅读 363评论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