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F】
春日理应踏青。三月的桃花娇美不可方物,柳叶如眉,挑开满城春色。缓坡上,浅塘边,到处是寻寻觅觅的人,在感受春天的气息。
厌倦了紫陌红尘的人们,从蛰伏的状态中醒来,仿佛才刚刚认识这个新的世界。透过新绿的枝条向西北眺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便有了一些祈盼和冲动。
白云之下,虞山遥遥在望,满目葱茏,似乎触手可及。侧耳倾听,清凉寺的晚祷声里传来似有若无的梵音,仿佛是神秘的召唤,使最慵懒的人也变得轻盈而从容。
成群结队,适合的郊游之处应是尚湖,或是沙家浜,虞山上也能找到绝妙的落脚点。喝茶、游玩、探险,都不在话下。但如果是三两好友寻一处清幽胜地,那么龙潭绝对是个好去处。迎着三峰清凉寺的钟声,折而向西北望,便是龙潭。
龙潭坐落在虞山北麓,原先系开山采石的宕口,久而积水成湖,遂成北坡一景。据说最深处逾百米。
从北侧石崖往下看,这个年轻的湖泊颇像一颗新鲜的豆荚,中段稍稍聚拢,两头是饱满而深广的水域。龙潭大概是因地处龙殿山庄的山脚下而得名。
近年来,游龙潭之风之所以大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其水色之清绝。由于涧流不断地冲刷山体断层,致使潭水中矿物质含量逐年增多,潭水因而变得青碧幽蓝,莫可逼视了。静立潭畔,一股森然之气扑面而来,望之愈久,感受弥深。
春天一到,碧潭从久远的酣梦中醒来。料峭的春风里,潭水皱起微澜,像衣衫单薄的绿衣少女轻颤着娇躯。游人从四面八方慕名前来,穿过静悄悄的茶园,穿过弥漫着古老气息的松树林,桃树林。一排排棕榈树生长在这里,捎来热带的气息。
沿着铺满三叶草的小径一路向西,龙潭像迷梦一样突然在眼前伸展开来。你如果屏住呼吸,呆若木鸡,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很多人在这里顿时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恍惚间,会以为自己置身于九寨沟的镜湖了。
湖面像一块巨大的蓝水晶,泛起青幽之光,如铜镜一般古老;对岸是绝壁危崖,被一些低矮的丛林覆盖,露出褚红色的经脉。然而它显得安静而平和。它的安静足以平息最热烈的怒火,使内心焦躁的人得到抚慰;它的平和里隐藏着谦卑的灵魂,使内心骄傲的人更明晰地审视自己,仿佛被它的庄严感化了。
面对这片浓稠的蓝色水域,游人们不禁感叹造化的神奇,他们若有所思,伫立良久而不愿离去。
时光慢慢移动,气候变暖,桃花开了。仿佛应了桃花之约,龙潭里的桃花水母一夕之间全部出现,这些漂亮的小生物们,鼓动薄如蝉翼的伞状腺体,在碧波中徜徉来去,像落水花一样美丽。
然而,这些只能在最洁净温暖的淡水水域中生存的小生物,她们的生命周期却极为短暂。桃花一落,就像从不曾出现一样,她们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觅无可觅了。
也许是风和飞鸟携带,她们像尘埃一样的幼体从哪里来,无从知晓;桃花落了,她们又去往何处,更是无法明了。她们就像一个谜,从远古一直穿行到现代。
世界上有关桃花水母的最早记载来自明朝万历年间的《归州志》,在那本书里,她的名字是“桃花鱼”。
更细致的描述当属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对其出现时期说:“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无物矣。”
可见古人很早认识了这种晶莹透明的小生物,并给了她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水母。她们的存在并非偶然,她们的离去常令人爱怜交迸,并使认识她的人浮想联翩。
桃花和桃花水母之间一定有某种隐秘的关联,不然如何解释她们的生死与共?她们诗意的存在是冥冥中的一种必然安排,还是巧合?不得而知。
她们华美生命的落幕犹如人世间生命的凋零,绚烂至极,复归于平淡。人的一生也不过如此吧。
在这片宽阔明净的水域中,不止有桃花水母。因为水太深,鱼类的家族很少露面,偶尔有一支尾巴搅起涟漪,短暂划破水面的安宁,潭水随即恢复平静,仿佛水深处隐藏着一个黑洞,把多余的声音给吸附了。
几只野鸭逡巡而过,水面波澜不惊。不时有过往的鹭鸟在此处栖息,却只在水面停留一小会,就翩然远去了,或许它们也无法忍受这里的肃穆岑寂,此时的空气好像已凝固了。
这个地方,极像是从远古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原模原样搬过来,还不曾被现代文明吞没的一个世外桃源。
然而,这样的宁静,没有持续太久。盛夏来临,龙潭像解除了魔咒似的,顿时飞扬起来。
探险的、潜水的、水中嬉戏的、攀到湖畔的大树上摘毛栗子的、看热闹的,挤挤挨挨地布满了整个龙潭。
单是为了那一潭碧绿的湖水,从远方赶来的人们,觉得也值。龙潭顷刻间被游人包围,所呈现出的热闹景象,和往日大相径庭。
这种情形会一直持续到秋天。诗人们很快避而远之了。毕竟,争抢不是诗人的强项,情怀才是。
当然,夏日的龙潭别有一番景致,那就是在暴雨之后。泉流在半山腰汇合,聚成一挂雪白的瀑布,贴着光滑的绝壁,一路飞溅,激射入潭。声势威猛,令人目迷神驰,即便站在对岸观望,也委实令人心惊。
夏日里,如想找一个时间独处龙潭,就只有在大雨之后了。豪雨将满坡树木洗得更为苍翠欲滴,青绿的山水间,白练似的瀑布,红色的断崖,黛色的虞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恍若仙境。
龙潭南端的缓坡上有坠石涧,相传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某天的心血来潮之作。
那一块似乎摇摇欲坠的巨石,形态奇伟,虽然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却依然岿然不动。因其欲坠而不坠,故又称“瑞石”。
坠石涧下有“酌泉”,泉名为明代一位姓孟的知县所取。孟知县是一位颇有才情的人,他在坠石涧修筑亭子,常邀一二好友在此喝酒吟诗。坠石底下悬瀑如帘,孟知县引泉煮茶,酌泉之名才得以流传至今。
站在坠石涧上,茂密的林木遮挡了视线。只有冬季隐约能看到龙潭,那个季节里,严寒的肃杀之气消融了她的色泽,使湖水由深蓝变成了浅绿,碧潭显得更加沉寂。直到来年春日,被雷声或鸟鸣再一次唤醒。
龙潭周围散落着几家农户,他们过着远离尘嚣的山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去潭边游玩的人们路过这里,都会在农户的茶室逗留。
山里人简朴的生活习惯令山外人感到好奇,他们出人意外的食物又使山外人欣喜,野生鱼、蕈油面、手搓白茶、淡竹笋、野山橘、桂花栗子、本山灵芝,样样都是不可多得的珍馐美味。
山里人羡慕繁华的都市生活,都市人渴望得到纯净的食物,未染的空气,对淳朴的民风怀有好感。他们在彼此贡献热情时,缺失的每一方都能从中得到平衡和快乐。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生活在山里。坐在沁园春茶苑的楼台上,我像智者一样遥望龙潭,思考人生。
一些东西给了我震撼,另外一些则触动我柔弱的内心。当灿烂的人生迈入黑暗的低谷,是否能够如深潭一样保持静默,独自承负?当盛开的桃花跌落水中,远远飘去,是否也能抑住伤感,坦然面对?
每个人的回答也许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人最终都会回归自我。
春日正盛,颜色各异的花草树木映照在碧潭之中,煞是好看。龙潭,这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正恰到好处地佩戴在虞山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