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抱怨:学龄期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犯各种错误,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忘带书本和红领巾,写字不工整,经常打碎家
里的东西,甚至欺负别的小同学等等,当家长受到老师和别的同学家长的投诉时,便情不自禁地将孩子简单粗暴地打骂一通,当时孩子点头承认
自己的错误,但是事后依然涛声依旧,错误还是没有改正的迹象。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使孩子主动知错能改,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
训,内熟于心,而外于形,不再犯错呢?
其实,家长可以尝试与开启一段坦诚地深度谈话,根据5W1H原则(即when,where,what,why,how)从这五个角度切入,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的
思想世界,修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
首先,孩子犯错后,无论老师或者其他人如何投诉自家孩子,家长都不能当着老师或者别人的面,或者回家将孩子暴力打骂一番,这样孩子的
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会严重受损,而且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紧张。家长应与孩子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耐心交流,了解孩子犯错事件的整个过程,并
与他共同分析犯错的原因,对于家长来说,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为何犯错,共情,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因为孩子年纪尚小,为人处事,待
人接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需要原生家庭父母的慢慢引导,通过犯错,家长会在与孩子的谈话中层层剥丝抽茧,了解事情发生的始末,时
间和地点(what,when,where),并了解犯错的原因(why) ,弄清楚孩子是故意犯错还是非故意犯错,比如不小心打碎家中的杯子,或者因为要给
妈妈买生日礼物而晚回家,让家长担心,或者是因为别的同学给自己起外号,因为自己心里气不过,才跟别人动手打架等等,让孩子自己反思犯
错的言行可能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how),比如打碎杯子会伤害到自己,回家晚家长会牵肠挂肚,焦急紧张,自己打了别人会引起人际
关系紧张,造成孩子不合群,朋友少的结果。作为家长,要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从社会道德规范和换位思考、利他的角度纠正孩子为人处事的基本
思路和行为习惯,给他们提供避免犯错的解决方案:比如杯子装热水,可以用抹布包着杯子,双手拿杯子就不会摔碎杯子,如果回家晚提起给家
长打个电话告知,不乱给别人起外号,力所能及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不要小看每一个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因为今天的学渣有可能变成变成明
天的学霸,向每位同学积极学习他们身上的有点,扬长避短。在家长与孩子不断沟通了解中,家长会逐渐找出孩子在处理事情中表现出来的错误
的认知行为,使孩子自己体会到错误的言行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响,从而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提升孩子自我意识、自我教育与认知评价,从
内心深处打上深深的烙印,真正意识到错误并改正,并外化于行为,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犯错是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犯错背后真正的意义,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和教训,不断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