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沙雕任国涛的第3篇原创
1.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我们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总是需要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我们的一生,是伴随着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获得成长的。
学生时代,我们好好学习,只需要要做好试卷就可以了。试卷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为考生精心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标准答案。
随着学业的结束,我们开始步入社会,这一次,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是复杂世界的真实问题
没有人给我们出题,我们不知道标准答案,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因环境在变化,因人心不可知,因未来不可测。
变量,带来了极其复杂的现实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并解决问题?
想要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必须要了解“问题”的前世今生。
2.问题是什么?
01 问题=目标
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的:人们感知到一个问题,是由于在活动或者研究中,发现有些期望没有和现状符合,并开始寻找原因。
按照这个定义,问题=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比如说,今年,我想要挣50W,现实却是你月薪只有5000块,除去花销,算你一年能存5W,你的目标(50W)与你现在的现状(5W),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所在。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问题),我们便要努力的消除50W和5W之间的差距。
消除这个差距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02 问题是由结构造成的
刘润老师在他的《商业洞察力30讲》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个今天已经不被允许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找了24名生理、心理都很健康的志愿者,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卒,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体验“监狱生活”。
一开始,“囚犯们”感觉挺好,觉得是种少有的体验;狱卒们也感觉挺好,觉得自己一定是知情达理的狱卒。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人”。
但第二天,事情就开始失控了。
囚犯有些受不了监狱的环境,发起了一场小小的“暴动”,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狱卒。狱卒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控制局面,“镇压”了这场暴动,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东西,并让他们空手洗马桶。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场面几乎完全失控,狱卒拼命虐待囚犯,有些囚犯失声痛哭,并出现了心理疾病的症状。第六天,实验被叫停。
这个实验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
明明是随机分组的两种人,甚至,他们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实验,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人”在什么位置上,就会做什么事。
你把“人”放在狱卒的位置上,甭管他们是谁,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是会去虐待囚犯。
没错,在群体中,决定一个人言行的往往不是他这个“人”,而是更为复杂的“系统”。
“系统”是远远大于人的力量。
你以为是那12个扮演狱卒的人有问题,其实错了,是“系统”之间的连接关系有问题。
03 自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你今天的不顺,是你两年前的不努力造成的。
你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你从未认真培养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造成的。
和女朋友吵架,也是你的问题,如果你处理事情的方式足够妥当,怎么可能会吵架?
再来,如果真的是对方有问题,那还是你的问题,因为这段爱情,是你自己的选择。
如果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就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很多时候,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是我们在自欺欺人,作茧自缚。
在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功能固着心理:一个人想在墙上钉钉子,但没找到锤子,于是作罢,殊不知,身旁的金属扳手也能把钉子敲入墙中。思维被固定死了,就很难跳出去。
一个人熟知工具(思维方式)的一种惯常的功用和联系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功能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作用。
查理芒格说,拿着锤子的人,看到的都是钉子。
比如,研究物理的人,经常会本能地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而研究数学的人,同样具备很强的数学思维,总是喜欢用这种思维惯性来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
你可以想一想,假如,用物理的思维去学数学,用数学的视角去看待物理,会造成什么后果?
是不是觉得很好笑,是不是觉得自己绝对不是这种人?
可是,据我观察,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习惯性的用自己的经历解释别人的经历,用自己的经验批评别人的经验。
这难道不是拿这锤子的人,看到的都是钉子吗?
3.如何解决问题
01 正确定义问题
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先发现问题,只有先提出好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如果刚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错误的,那么难免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比如,我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我这么努力的加班,辛勤的工作,为什么还是存不到钱?
问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首先,挣钱这件事,并不是你加班就能挣到的。事实上,你挣钱的能力和你输出的价值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你是否能挣到更多的钱,是由你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辛苦加班,拼命工作。所以,要想挣更多的钱,你就必须提供自己输出价值的质量。而要提高自己的价值,当然是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
02 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
什么是系统,系统就是一组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那什么是“要素”?回到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故事中,狱卒是系统,而要素就是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一个的人。
前面我们说过,是“系统”决定了“个体”的行为。
举个例子:两个和尚分粥,负责分粥的和尚,当然想给自己多分一些。而另一个人当然不答应。
那怎么办?给和尚上思想教育课吗?告诉他,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
不不不,正确的做法是改变连接关系,让一个和尚分粥;另一个和尚选粥。选粥的和尚,当然会挑多的那碗。这样,为了不吃亏,分粥的和尚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两碗粥分得尽量一样多。
通过这个例子你看到了什么?
正如刘润老师所说:所有你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因为你看不清。因为要“真正解决问题”,通常不是改变要素,而是改变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03 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
我们面对问题时的反应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让他们做出不同的行动。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一眼就抓住问题的核心?
为什么有些人分析问题时精辟入里,头头是道?
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困境时,总能拨开重重迷雾,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遇?
答案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给人带来的差距可谓是云泥之别!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问题往往包含着很多个子问题,这些原因聚合在一起,才造就了现在的问题。
也许我们并不能立刻解决问题,但认真的分析问题,这个好习惯一旦养成,便终生受用。
也许我们一时之间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冷静的分析问题,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从而做出更好的行动,让我们避开不利的局面。
最后的话
问题是真实情况与我们之间的差距,问题是由系统中的结构关系造成的,问题是我们处理问题时的反应造成的。
我们需要带上洞察力的眼睛,善于发现问题,明白问题的答案并不总是在结果附近。
我们不能被表面问题所迷惑,我们要重新定义问题,一针见血,直指本质。
我们要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清空存量思维,不带有任何情绪和偏见地处理问题。
知名沙雕博主—任国涛
2020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