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最近放假在家闲着,我舅妈给她布置了一个沉重的家庭作业,认真思考毕业后要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作为从小到大都是家长老师嘴里的“别人家孩子”,表妹那天想了很久,最后特别沮丧的和我说:
“我发现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
父母都很成功,所以渴望我也成为一个强人。但我觉得做一个小人物挺好,以后在这里当一名历史老师,嫁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跟父母在同一个城市里过完余生。这热爱的算是生活吗?”
我完全能理解她的想法。
当一个受学生尊敬喜欢的老师,嫁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跟父母快快乐乐的过完余生。这样的生活在舅妈眼里可能连理想都算不上,但在我这里确实是值得被羡慕的。
现在的自媒体很喜欢去定义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或者怎样算是热情地生活,在定义了那些东西之后人们就按照自己的立场作出评判。
定义世界让人可以用更直线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减轻了大脑的负担,这很好也很高效。但是定义和评判一种精神状态或者生活状态往往会导致某种层面的狭隘——认为某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生活,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
狭隘会让人对世界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我一直抱着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们,因为有些东西是没办法靠追求得到的。比如完美的睡眠,有时候往往越急切的想睡觉反而越睡不着。
与其让人永远追寻生活的意义,不如提醒他了解对他自己而言什么是他乐意做的,什么是他做的时候感到快乐的,然后多去做那样的事。
没有人能告诉你怎样活的热情,就像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喜欢做什么事一样。
何况,要去装出一种生活状态实在太困难了。
我们都是喜欢“示好”的人,微博、朋友圈、总之任何社交平台上,我们总倾向于展示自己很好,每张图每句话的潜内容大概都是“看,我过得还不错呢”。
前阵子准备买房,在售楼处加了一个中介小哥的微信,翻了翻他的朋友圈,越翻越觉得这个人很奇怪。
他会晒自己连煮一个礼拜泡面的照片,苦兮兮表示自己几周没签单了,接到妈妈说他瘦了的电话他会把自己的“没能让妈妈放心”愧疚写出来,也发过一张在影院座位上捧着爆米花的截图,说自己把同事领导都屏蔽了偷偷出来看场电影,因为心情不好。
我越发觉得这个人是真的很有意思了。
像他这样活着才是对生活一种莫大的热忱,从不回避自己的窘境,也从不回避自己的喜悦,我从看不到他任何装X的图文,有的只是他小小一个人,一步一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慢慢站稳脚跟的痕迹。
看到别人转的寻人启事他会在办公室里张罗发朋友圈帮忙,偶尔分享哪家外卖特别实惠,他文笔一般,但关于节日祝福或是朋友婚礼的朋友圈从不复制,都是自己想好然后认真组织语言。
今年1月份初的时候看他说想买一辆能坐下全家人的车去云南自驾游,想给妈妈买好吃的,想天天开单子月月销售冠军。他不曾想伪装自己过得多好,但我觉得他也从没认为自己过得多差。
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心态好,一种赤诚又热情的生活状态。
不管怎么说,
我希望这世界永远不要亏待这样的小小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