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自由选择的权利,你会如何计划你的自助餐攻略?”
这是“萨提亚”心理学咨询师蔡敏莉女士在2019第14届实用心理学大会分享课上的现场提问。经过一番讨论,有三位学员在台上分享了他们的攻略。第一位男士表示会第一考虑性价比,要“物超所值”;第二位女士表示会同时考虑营养搭配,是否吃过和食物估价;第三位女士则清晰地表明了一定会按照喜好、口味适合和搭配来选择。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会如何选择?
蔡敏莉老师抛出的话题实则是在谈我们自己的人生该如何规划,她用了简单的两个字——“喜欢”。我有幸线上聆听到她的“逆生长”人生:从小家贫如洗不愿辍学当工人而勤奋求学,青年学成归来在香港实施“NLP”课程遇阻而自谋渠道,老年在北京培训课程时不幸中风,却通过不断运动重新站在了讲台上。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十分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学生们尊重我,耐心听我讲课,我可以帮助到她们,更棒的是他们还给我学费!”若不是这份喜欢的动力,她如何能拥有现在的逆转人生。
“喜欢”让我首先联想到了儿童教育家三川玲所著《通向幸福的教育》书中所说的“内在动力”,也是李雪老师在《走出剧情》书中谈“创新型的内驱力和内耗型的外驱力”中的内驱力。我理解的“内驱力”是发心于自身兴趣、爱好或内在需要的一种探索欲望和持久韧性力,同时也是一种生命创造力。
1、由内在需要产生的内驱力
细数心理学领域的大咖们,很多都是通过先“自救”转而“救人”的。弗洛伊德有强烈的恋母情节,创作出了“俄狄普斯情节”的成长三角关系理论,荣格曾患有精神分裂症而自我探究终究写出伟作,武志红老师因为一直想走出“烂好人”怪圈,活出自我而在精神分析领域有创造性的成就。蔡敏莉老师也是因为从小深受家庭负面影响,产生恐惧和幻觉神经紊乱走上了心理学之路。反观自己,我为何要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学?对自身性格弱点的成因探究,对原生家庭不完美剧情角色的觉知和反转,对在家庭亲密关系,孩子教育遇挫受阻的反思探索。。。我感觉自己不再像学生年代被一根无形指挥棒束缚强迫,而是身心舒展,如海鸥在广袤无边的海面上轻柔地飞舞,每天读一读心理学书籍仿佛就是在浸润滋养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
2、由自身兴趣爱好产生的驱动力
这点最早在女儿上小学前,我读了童书妈妈三川玲的公众号谈“内在动力”的文章后,就开始很认同了。女儿从小大运动能力较弱,对其他孩子来说简单、正常、秒速的攀爬、跳跃对于她来说就像是树懒在做分解动作。排除胆量原因,动作的协调性欠佳十分关键。从小很多家长劝我给孩子报感统训练、舞蹈班、或学钢琴。对于舞蹈孩子真是不感兴趣,但选择了她中意的唱歌,并开心地享受这种乐趣。现在她在卡拉OK唱歌时,居然可以和我一起同唱仅听过几遍的流行歌曲,高音时还可以用学到的所谓“鼻子唱腔法”收放,让妈妈我也想学一把了。看到闲暇时她对着镜子,手舞足蹈地自编自演她在“抖音”里学到的小曲儿,让一直反对她看垃圾“抖音”的我都忍俊不禁起来。因为我看到了一个自信,开心、“得瑟”的孩子,这是多么滋养的“自恋”。去年暑假,在我们的鼓励下,爱水的她自己选择了游泳,对运动协调性的担忧让我狠狠为她捏了一把汗。但是她对水的探索喜爱,对以后想去大海深处潜水看海底世界的畅想驱动,在中途遇到动作问题困难时也能够按教练的因循施教勇敢坚持下来,游泳对于她来说成为了一种即使有困难也可以战胜的享受,这就是“真爱”啊!
我不太想评判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我自身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外驱力”的弊病。许多很有天分却从小在高压期望下学习奥数的孩子,长大后却对数学感到恶心,以“性价比”来制定自助餐攻略的人可能最终会失去美味诱惑和舌尖享受,让自己的肠胃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