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孩子之间发生的事
姐姐吃饭一直比较慢,尤其早上,本来时间紧张。昨天早上开始我尝试改变一下策略,提前跟爷爷奶奶说好,吃饭时我只喊一遍,她们听到回应了,就不用再催了。看看她自己按照自己的安排来,能吃饭到什么时候?
我们坐在饭桌前吃饭。大约过了3分钟,姐姐过来了,整个吃饭过程我没有催她,奶奶说了一次,我使了个眼色。我很快吃完离开了桌子,姐姐慢慢吃完,我看了看时间20分钟,跟原来没有多大差别。
早饭后,我问姐姐:如果吃饭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催你,你是什么感受?
姐姐说:会着急、不耐烦。
我说:那刚才没催你,你什么感受呢?
姐姐说:挺好的啊。
我说:妈妈也觉得挺好,你吃饭跟平时的时间也差不多,那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尽量不催你,你看可以不?
姐姐说:嗯,我觉得挺好。
我说:你能决定自己做什么简直是太棒了。妈妈也觉得你能自己做好。
午饭依旧我跟爷爷奶奶提前打好招呼,都不催她,让她自己来。时间还是跟原来吃饭差不多。
2、我的感受
看到姐姐慢条斯理的一举一动,有时候就是着急。昨天提前有心里预期了,反而看得平淡了一些,好像我觉得她慢慢腾腾是正常的。我吃我的饭,孩子吃得快慢,吃什么我不想多问,由她自己来。
3、我的觉察
我觉察到当我们降低自己心里的预期时,一切好像回归到事物的本身,孩子吃饭慢是正常的,孩子对不喜欢的饭菜表达不喜欢甚至不吃也是正常的。我们为什么要把大人的主观要求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她像机器人一样按部就班操作呢。当孩子能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了,她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有了。其实道理孩子们都能听明白,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就是强扭着被动着去干,结果一定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