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逍影歌
国庆已经触手可及,不知有多少人已经在远方的路上,或者心已经上路了。想必,许多人准备利用今年最后的长假,完成一个“一直想去但没有去的地方”,对,就是那个远方。我已经听到内心的呐喊:
列车,让我和你同行!轮船,带我离开这里!带我走,到远方,土俱是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充满期待的远方,在想象中总是那么风景优美,宛若一个精神的寄托,即使眼下的生活艰辛不堪,这地方一想起都会精神为之一振,简直就是心灵鸡汤的励志。那个跟自己发生着充盈感情的地方,可能就一个偶然的邂逅,来自某本书、某部电影、某个朋友的口中。想念越久,越加想象的美好,可自己在动身准备时,可否再想想,那个真的是自己的远方?自己真的要下定决心迈出这一步?
干嘛!搞得像要跟姑娘表白一样,有必要吗?嗯……我只想知道自己,如果发现那个不是我想象的远方,那里是没有诗,我该怎么办?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诗的地方才称得上远方,没有诗的地方叫旅游景点。远方存放着诗一般的希冀,旅游景点有的就是黑压压的人头。在我的字典里,旅行与旅游根本就不是同一类,提到旅行,想到的是朝圣般地徒步,行走在通往远方的路上,用脚步丈量土地,才是最大的敬意;而旅游,则让我不敢去想象,一群挥着红旗的大妈,组团塞在大巴里,车尾吐着黑烟,狂飙在盘山公路上。也许,旅游就是广场舞的变种吧!
旅行,用眼去观察沿途,用心去感受旅程,带上好心情和耐心,谦卑上路,到达远方,是的,这不是我想的远方,但我看到了诗。此地因此成了我回忆中的那个远方。
我曾经也跟一些人,一起出游过。不过我相信的是旅行,自然显得跟别人不合群。有次公司出游张家界,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拍拍拍,要不就是买买买,要不就是一路还聊着公事,心完全没放在路上。回来后,老大让我写篇公司游记,我写完,他说“写的不错!你记忆力真好!还记得这么多细节。”这夸奖得令人尴尬,一起去,居然记不住,忘记了,还说啥远方呢?不要粗暴地对待自己的远方,如果毫无诗意的回忆,有何意义?
要知道,外出旅行,可是带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相机——眼睛,最好的存储器——大脑,收获最好的底片——回忆。心在想着怎么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心不在焉地拿着数码相机,咔咔咔到处拍,宣布着曾经到此一游,过后全忘,连照片看起来也索然无味。别忘了,人家摄影师,可是人机合一,用心拍出的是有故事的回忆。
开启你的感受力吧!从出发的那一刻开始,体验那种枯燥的旅途,体验那种漫无目的漂泊过程,其价值在于能够让我们的体验情感上发生巨变,并在远方发现诗的身影。
观察世界,用什么记录都行,用文字、绘画、摄影都行,关键在你发现了美的东西,发现诗意。画家罗金斯在教他的学生绘画,告诉他们:
“两个男人在穿过市场,一个直接从另一头走出去,跟进来时没什么差别。另一个则注意到买黄油的女人篮子旁边垂下的皱叶欧芹,并带着美的影响离开,这种美的影像在他的生活中存留多日,不断重现,我希望你们这样观察事物。”
哪怕再琐碎或无聊的东西,也可能留下特殊的印象。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款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终成一段美妙的片子。《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阿兰·德波顿先生写道:
期待和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现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
城市待久了,我们便想方设法要去回归自然。大自然总是在潜移默化中,指引我们从生命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自然是“美好意念的影像”,对我们扭曲、不正常的都市生活有着矫正的功能。阿兰·德波顿先生在书中提点我们:
大自然能够让人了解我们内在的心灵,它静谧而且美丽,它带给我们崇高的理念。不论是邪恶的言辞、偏见、自私自利者的鄙视、毫无善意的寒暄以及日常生活的人情淡薄,都不能战胜我们,也不能剥夺我们这个愉快的信念:眼中所见的自然,充满神的恩赐。
去心中的远方,去对话自然的生灵,或者去探寻古迹的内心,都是必要的。除了需要旅行前的准备,还需要在远方目的地,静静去感受。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站在那里,闭上眼睛,用手扶在苍老皲裂的树皮上,或轻轻摸着古建筑的石墙,仿佛能与自然的生灵对话,仿佛感受那种历史变迁的沧桑。心之所向,在你曾经投射感情的远方,再次真实感受那份诗意的情怀。
远方不在于地理的距离,而在心的距离。如果没机会出门,那就用旅客的眼光,甚至背上旅行者的装备,在你熟悉到无聊的城市,或你的房间,重新发现那些超出你预期的诗意。
记得:
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