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听了一节好朋友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实说,学校其实一直是没有开设这门课的,因为区里要举行教学比赛,学校才指定了在校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来上这一节课,今天是她上第三次试上。
进教室前,我先听了她的备课设计思路,各流程与环节都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安排与衔接得很好。整个过程是先以小游戏“找朋友”热身,然后是师生共同观看绘本故事《搬过来搬过去》从而归纳总结出鳄鱼与长颈鹿和谐相处的秘诀即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何交朋友),接着老师询问学生是否有交友烦恼,并根据学生的表达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即从上一环节中提炼出来的秘诀)。
听她娓娓道来觉得很完美也很温情,但她就自己前两次上过的经历比较担忧地说:“我怕学生在表达自己烦恼的那个环节不愿发言。”确实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在意的就是同龄人的评价,如果在同学面前谈自己的交友烦恼,他们肯定担心在场的同学尴尬因而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所以,她想我和我讨论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我觉得如果真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不如老师自己先做个示范。比如举例自己最近接待过的学生谁谁谁就倾诉了类似这方面的烦恼等。她采纳了。
但,我们在听课时却发现,她所担心的问题根本没有发生。整个课堂中,学生都很活跃甚至有些兴奋过度,不仅发言的学生很是大方自如地在表达,其他倾听的同学也在大声的聊天说话。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借班上课而该班老师并没有到场,学生本身也很活跃。加之手头又没有课本或任何纸质材料,他们基本就像坐在茶馆里喝茶聊天来着。
除去学生的因素不说,老师在整节课的重点环节即绘本分享时给我感觉不是在上心理教育课反而是在上语阅读课。
所以这两个环节的超出预设导致了她课后的自我感觉非常糟糕。我认为可以把原因归纳为三点:一是课堂节奏不够紧凑。老师的教学语言、环节之间的切换都比较缓慢。二是提问不够精炼,甚至有些脱离主题。三是整体把握课堂不够,老师在听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已经没有精力去顾及其他学生。
这也再次证明,教师的课堂到底最终取得怎样的效果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学生的实际水平影响很大。如果学生的情况与老师的预期相差太多,而老师又没有提前预备出充分的对策,课堂上就会出现慌乱甚至被学生带着走的现象。
所以,回到源头,老师还是要在备课设计上做足功课。对学生的情况多做几种预估,并准备好对策。
第二天,我们就昨天的课再次进行了商讨,将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构思。
首先,我提醒她这是一节心理教育课,教学方式与内容都要有别于语文学科。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找出学生心里的烦恼与困惑并让他们借助从绘本故事中获得的方法来消除烦恼,解决困惑。无论是课堂衔接还是各环节中与学生互动时的问和答,她的语言表述都要有心理学科的特点,紧紧围绕本课的核心酝酿语言,不要走偏。
然后,我们交换了两个教学环节。热身游戏继续保持,游戏过后老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知心姐姐),再由身份引出三个案例即学生在写给她的倾诉信中所反应的一些与交友相关的苦恼,以引发现场学生的共鸣,让他们也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烦恼。
这样设计一是改变了昨天的顺序。昨天是先师生共同观看绘本故事,然后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烦恼。今天则是先谈自己的烦恼,然后再一起看绘本。目的是使课堂更有逻辑与条理,先有问题,然后才去寻求对策。而不是先罗列好了对策,再来看自己是否有问题。二是把昨天安排的“说说自己的烦恼”改成了“写一写自己与之类似的烦恼”。说属于公众行为,一个人的烦恼往往也是一个人的隐私,让学生发言容易造成学生隐私暴露,甚至引发尴尬。改成写之后,老师采用随即抽取的方式与大家讨论而不公布写作者姓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保护。再者,写比说更容易让学生如实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紧接着,我们又开始修改绘本共读部分的教师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自己能通过听故事提炼关键核心即故事中所隐藏着的交友妙招,那自然是好,如果不能,老师就要进行点拨和启发。因为老师已经事先在彩色卡纸上写好了这些妙招,所以如果学生不能答出,老师就没法展示卡纸做板书,我建议她一定要在学生发言的同时进行语言的转化与归纳,让学生提炼出来的信息与老师所设计的尽量接近,并同步贴出板书。
最后,我建议她删除以上两个环节结束后的一个小组活动,即介绍自己的一个朋友,并当场和朋友一起拍合照。我认为这个环节与课堂教学无关,纯属夺人眼球且耗时。这也是很多公开常见的弊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热闹好看而活动。
我建议她直接告诉孩子们其实与朋友交往是有礼仪和方法的,只要我们按照礼仪、注意方法就一定就可以和朋友友好相处。最后一环“请同学们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一句话并起来与大家分享”保留。整堂课结束,老师总结:遇到知心的朋友来之不易,我们首先要懂得珍惜。和朋友相处的过程,难免偶尔会有一些挫折与烦恼,只要我们主动沟通,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好朋友就一定会牢牢地留在你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