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十点至家,儿子已熟睡,只是位置从车上移到了床上。结束并安顿好今天的一切,我开始坐在台灯旁码字。这篇文字是我今晚的日常,却是儿子成长的痕迹,抑或对读到的你有一些启发和帮助,也未可知!
讲座本应于晚9点结束,因大家意犹未尽又延迟了半小时。这时老公的车已经在外面等了近一小时了,中间没有任何的催促和抱怨,值得表扬。而我一上车却叽里呱啦了起来,跟他聊我所理解的教育、聊小朋友的优缺点、二三事……此刻思绪貌似清晰却又万千,看来只有通过码字理一理了。
下午接到小朋友,没敢耽搁直奔家中,放下钥匙又进厨房。半小时后,一荤一素一汤端上桌。在开动前,又拎小朋友去冲了一个澡,用时应该不到5分钟。我坐到桌前开始吃饭,儿子穿好衣服也来到桌前,二十分钟吃完晚饭。这么匆忙,只为赶去北部新区听一场讲座,晚19:00点开始,21:00结束,时间确实有点儿赶,但全程小朋友都很配合。从起初赶轻轨因怕迟到有点儿焦急,生出了一些情绪,因焦急而烦躁,带着察觉,立刻把意识拉回当下。到嘉州路换乘公交时,我已欣然地开始和儿子互动了。儿子问了我该换乘哪一路公交车,就一直盯着公交车看:125、645、825,妈妈,它们都有5哎?嗯,是的。你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6站的公交车,小朋友都坐的屁颠屁颠的。生活在于体验吧?孩子也需要体验!这不是重点,只是重点前的一个铺垫。
讲座开始前,小朋友想点一杯西瓜汁,28块一杯。呃,他的西瓜汁泡汤在我的消费观里。一开始很有情绪,心里很不痛快,心里不痛快反而容易被激怒。这时的解释和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本来想给他聊下消费观之类的东东,因着他的情绪而选择并保持沉默,讲什么狗屁的道理,就让他跟着他的难受在一起,这对孩子也很重要。过了一会儿,他接受了讲座提供的免费柠檬百香果,一尝不可收拾,一晚喝了3杯。给我省了一场讲座费,我想他也是有收获的。比如自控、比如欲望的管理、比如情绪的调节。
讲座开始时,分享嘉宾和观众互动。小朋友参与的积极踊跃,尽管有时并答不到点上,坐在一旁的我,宁愿他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我也不想用我的知识给出一个唯一而正确的答案。比如,有一张图片,是一些可乐瓶用一个木头支架串联着,通过之前老师播放的视频,我猜那可能是乐器。但没等我开口,小朋友说是足球,在老师没听清楚时,他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就是在一个小桌子上,有红队和白队,要把球踢进洞洞里。桌上足球,是他在new balance儿童专卖店里看到的。老师人很和善,给予了肯定:很形象,很贴切之类的。今晚的讲座主要是关于五感教育的,两位美女老师来自香港。当老师拿日本学校的图片做案例展示时,问我们感觉学生们在做什么?全场哑然时,小朋友给出的答案是:在拆学校。老师说回答的太棒了!是他们(图片里的日本学生)在给自己设计自己的学校。随后老师分享了日本不同时期对教育的考量: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在日本重建自己的国家时,他们考虑的是【我们要怎样的社会,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到了70年代,日本转向培养孩子的个性化、多元化及探索精神;如今日本培养的是未来国际化人才。】对于我们还在流水作业制造【螺丝钉】,我们是不是早该重新思量一下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需要怎样的教育了呢?感觉被日本甩后了不止一条街。话题扯远了,今日只记录我的日常,不论国家大事,没那资格,也没那资质。通过此事,我只想说明【小朋友是有自己思考能力的,而且他们的观察力和五感比成人更敏感。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却把这些都给忽略了。】
话锋一转,讲座推进到主题分享时,小朋友失去了兴趣,开始搞事情。坐不住是正常的,成人的讲座,他能陪我不拖后腿,我已经很满意了。对孩子的天性和教育的本质有着理解力的人也是很有包容度的,感谢大家对他的理解和包容。而我现在也很少活在面子里了,不然我会因他离开离开座位走动或提各种要求而闹情绪。紧跟着就是各种批评、抱怨、指责!当妈的都有同感吧?我们成人活在面子里,活在情绪里,可怜了孩子时常充当了我们的出气筒。而后又开始向我要手机,先说要给老师们拍照,拿到手机却跑出去看去了。估计近半小时左右,我心里有点儿慌了,一是担心他的安全,二是觉得看太久了。讲座很精彩,我又不舍离开,正当我纠结时,小朋友拎着手机回来了。我接过手机放好,什么也没说,没有生气和指责,心里反而平静、踏实了。车上我把此事描述给爸爸听,欣喜于今晚在西瓜汁和手机这两件事上,儿子又多了一点自我管理的能力。【其实,我们大人学会放手,不试图去控制孩子,相信孩子,他们是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从哪儿来?就是从父母养育的态度中来!你若放手,并相信孩子,他就在生活中一点点摸索出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很多成人都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去框孩子,并试图控制他们。
这又让我想到了出门前,在我告知今晚我们要做什么时,他自己拿了一小包饼干(里面有3块)、奥特曼卡片手册、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准备好他自己所需后,告知我:妈妈,我的东西准备好了。可以出门了吗?根据我之前的描述,他准备了他所需的东西。他的考虑是这样的【如果讲座那里没吃的,饼干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如果遇见其他小朋友,可以一起分享奥特曼;再如果没有小朋友,讲座时间又长,休息空当,我可以教他写写字,因为他快要上小学了。】从他条理清晰地思考、做事中,我又真实地感悟到【上学前,比起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能力似乎更重要。比起上兴趣班,给孩子真实而有节奏的生活更有意义。】他最近的一些行为,比如做事的认真,有条理性,及所谓“上课”时的安静而专注,让我愈加地肯定,当初转学是值得的,给他这样自然的生活和养育是有意义的。而且也愈加地清楚我该做怎样的妈妈,如何去给到他陪伴、支持和引领!
拿火热的兴趣班来说吧!现在的孩子谁没有几个兴趣班呀?而他没有。如果说没有也不贴切,如果说骑车也算,那他这学期有一个。在我发的朋友圈里,北京一个儿时的哥们发现他骑得不错,就跟我说:大妹子,你们娃把车骑得这么溜,不去比赛可惜了。我去,骑个平衡车还能比赛?于是征询他意见,我要去比赛!我要去比赛!我要去比赛…经过他软磨硬泡,好吧!那就找俱乐部、练习、比赛!体验课时就把马踏飞燕学会了,幸于遇到了一个发现他优势及潜力的好教练,彼此认可度很高。而每次上课他都是最认真、刻苦的那一个。话不多,就默默地跟随着老师,甚至老师提出休息、喝水时,他跑过来喝上两口,又独自去跑圈。看着有些孩子一路上课嘴巴不停,手脚也不停地动时,深深地感叹:有些孩子被破坏的太多了。在孩子该动的年龄,让他们乖乖地坐着,等到需要乖乖的坐着时,他们又变得很好动了。家长开始责备孩子,孩子也哭诉着说【妈妈,你曾经剪断了我的翅膀,现在却要我飞翔?】第一次比赛拉肚子,跑了初赛、复活赛、半决赛,三次跑下来,出了赛道就趴车把上哭了,体力耗尽!那一幕,他就像一个成人一样,扛着各种压力,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幕。赛后拿了一块完赛奖牌,乐得屁颠屁颠的。第二次比赛,拿了两个奖杯,一块奖牌。虽然没拿到冠军,一点儿也不气馁。【妈妈,我就知道我会一点点进步的!】这是完赛后唯一一句对自己的评价!从不愿意换车子,到要求买赛车,这就是他在练习当中,不断地去感受车子,感受自己的结果。我之所以拿这个举例,我觉得特别切合今晚的主题!五感教育,这对一个孩子,乃至成人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如今我们脱离了自然,孩子的感官得不到发展,五感单一、钝化,谈何意志力、专注力、创造力。此不赘述,不展开!别问为什么?四个字:能力有限!
学期中,英英老师找我们谈话。儿子的主班老师,温柔、美貌且是一个内在有力量的人。她直奔主题:你觉得睿睿尊重你们吗?一下把我们这对当父母的问懵了,思考片刻,答案是否定的。【你们都不像一个成人的样子,也不是被值得模仿的对象,如何让孩子尊重你?你在孩子那里的权威,是做出来的,不是从孩子那里靠嘴巴要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我们是生养他们、保护他们、为他们选择、也为他们负责的大人。我们要给孩子示范爱、责任、尊重、理性、自律、情绪稳定等等。我们只是期待孩子成长,自己却一直在原地踏步。】最后她又问:你们想过将来把睿睿培养成什么样子的吗?我们这对当父母的又一次被问懵了。说心理话。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爸爸沉默了,而我当时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脱口而出的是:一个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好不负责的父母,培养怎样的孩子都未曾想过,还说要培养一个为自己负责人的人,着实有点儿可笑。可笑过之后,细细思量!我们不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么?国是什么?国就是一个大家,家是什么,家就是一个个各人构成的集合。如果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负起责任,我们不就合力为国家负起责任了吗?为社会、为世界,都一样的吧?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确实是只为“自己负责”,心里装不下国家,那个太大,与我无关!
前几日,看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名校?我们整个社会主流不都是挤破脑袋进名校吗?从小学到大学!而高晓松的回答是【名校是振国之器,是胸怀天下!】哈佛说【是进校增长智慧,离开去服务国家与众生!】当我们有高晓松和哈佛这样的意识和高度,怎么可能会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模样长大?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不会再试图去帮他设计好一生,他也不用按照你为他设定的模样长大,他可以为自己的人生编程,按照自己的模样长大!
时至今日,我特别感激生活把我“逼”成了一个全职妈妈。因为陪着一个生命长大,我才有机会得以生而为人的第二次成长,却是第一次生命意义上的长大。陪着儿子长大的同时,也陪着心理的那个小孩一起长大!我不敢预言,我会把我的孩子培养的多成功,因为教育的终点也不是成功。但是历经五年的养育,我越来越清晰我的孩子需要什么。就像我不会为了他能很好的适应传统小学,就埋葬了他的童年!我也不会因为他今天的一个坏习惯而担心他未来就发展的不好,而焦虑,而愤怒!一年前,我问过徐老师:我为什么总想对孩子发脾气,我的愤怒来自哪里?徐老师告诉我说:人的愤怒是来自对自我无能的恐惧!是的,如果我们不活在担心和害怕当中,你所害怕和担心的事情就不会发生。那我们应该活在哪里?主流答案是当下。而我想说的是:你想要的生活里。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改变现实,而非适应现实!我们大可不必把今天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为了填补对明天的担心和害怕里。正如前几日,小朋友比赛得了奖杯,他想带到小区去玩。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分享他的成果,他的快乐!而爸爸不由分说地加以评判:你又想去炫耀了!并不允许他带出去。我跟老公说,一你可以把炫耀一词换成分享;二你不活在担心和害怕中,担心和害怕就不会发生。然后对儿子说:你可以带出去,也可以去和小伙伴分享你的荣誉和快乐,但请你妥善保管好你的奖杯,那是你辛苦付出得来的成果!留着做纪念更有意义!孩子又一次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奖杯带出去了,也完好地带回来了。尽管没有人真正地分享他的收获,至少在这件事上,他也得到了满足。我和老公都属于做事优柔寡断的人,我们做事时往往还没开始,就开始担心结果了。这就是典型的属于不能为自己负责任,因为我们从小总是不被允许,不能为自己做主,也不能为自己负责,所以我们总是活在担心和害怕中,总是不能很好的为自己负责。因为我们所经历的家庭教育没有给我养成独立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念:我是谁?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我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该怎么做?如果你想你的孩子今后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那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让他自己做主,让他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后果,我想责任心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
想说的太多,养育的案例也很多,好的不好的,适合的不成熟的…希望有一天我能系统的,细致地分享给大家!好的、适合的供借鉴;不好的、不成熟的供引以为戒!
今晚,我想对儿子说【我陪你长大,你陪我成长!】
我想对大家说【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从未长大,也从未停止生长。你成长,孩子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模样长大!】
我想对自己说【我有我路向,我知我方向!】
期待!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