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时候,想起来好久没认真的看过本书了。离开学校以后,书本也离开了我。曾经捧在手心的书,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虽然天气有点阴晴不定。一会还晴空万里,一会就大雨滂沱。我对于书本的渴望还是打破了风雨的围困,无论如何今天都得去沐浴一下知识的雨露。
我在网上查找了下,附近就有家评价不错的图书馆。而且坐地铁过去又十分的方便。行动不如心动,这就出发。记得生活中,对于切实可行的事情,千万别说三个字,等一下。如果你认真的回想,就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许多等一下的结果,基本上就是没结果。很多人因为等一下,错过了人生许多的风景,甚至错过了最美好的缘分。
我曾经也很拖沓。喜欢一个女孩子很久了,不敢行动,不敢表白。周围的人三番五次的劝说都没用,我都习惯用等一下来统一回复。最后等的结果,就是女孩子成了别人的女朋友。
都是成年人了。什么大道理就不用说了,知道了说了未必有用。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岁月蹉跎就好了。
在去看书的时候,我脑子就明确自己想要看哪些方面的书籍。你对于哪方面的书感兴趣,自己心里得有个谱。毕竟图书馆书籍很多,基本上什么类型都有所涉及。盲目的走马观花,容易事倍功半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我不可能把所有的书籍都一目了然了。
所以,方向很重要。让你去北京,你立马就会规划出很多路线,相反很多的交通工具。可是,只是说,让你去一个地方,没有明确的地点。你就会蒙圈了。我对于历史地理旅游方面的书籍感兴趣。到了图书馆后,我很迅速的就找到这些书籍所在的区域。在去之前,我就想好了。哪些人的作品比较好,哪些人在这些方面的造诣比较深。我看了能从里面得到更多的东西。
去图书馆看书的氛围还真不一样。假如一个人在家看书,可能看着看着就会觉得没劲,或者精力容易分散。毕竟容易影响到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可能某部好看的电视剧,可能某个好玩的游戏,可能某个好久没联系的朋友等。要是在图书馆的话,身边随处都是认真阅读的人们。看着他们专心致志的样子,估计我们也不好意思在那里拖他们的后腿。只好跟他们同流合污了。
我们中国的那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确实说得很到位。
我到了图书馆后,位置几乎都被占满了。去那里看书的人,年纪大的有,年轻的也有,还有坐在地上看漫画书的小朋友。大家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没什么任何的喧闹,除了安静还是安静。静的就听到翻书本的声音,还有轻轻的脚步声。
平时再怎么马大哈,再怎么爱打闹的人来到这里,都会被知识的威慑力给镇住。在知识的权威下,我们只能洗耳恭听,不敢违拗。
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要在精神很好的状态下进行。精神好了,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这样吸收就快,消化得就好。要是很疲惫,那么不妨找个角落好好的打个盹,让大脑好好的休息一会。
我在里面看了几个小时后,感觉精神有些困倦。眼睛虽然盯着书本,可是脑子里不知道都在想什么。我知道我有些困了。这时候我没有强迫自己必须怎么样,必须把这本书看完,必须把这页读完等。我把闹钟调好,然后合上书本,戴上耳机,打开音乐,静静地睡一会。过了半个小时以后,顿时精神大振,继续看书。
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非要强迫自己,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我们哪怕把事情做完了,未必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我们不是为自己看了多少页书而骄傲,我们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为了吸收每个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知识,是那些能够开阔我们视野,增长我们见识的东西。
我们不要浪费阅读的时间。只要阅读,我们就要有所收获,哪怕收获的是疑问也好。毕竟我们看书,是付出了时间的成本,是付出了脑力的成本。我们至少要从里面得到一些东西,了解一些东西。如果当你从图书馆走出来,觉得自己一无所获。那还不如花这个时间好好的睡一觉,或者好好看个电影电视剧啥的。
当我们能够从书里面得到东西,说明我们在成长,我们的人生阅历都在不断的丰富。我们正在完善自己的认知,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今天看了许卓云的台湾四百年,让我对于自己过去对台湾的认知有了不小的改观。至少明白了许多问题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对于它会有误解。它所陈述的观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加以分析,然后就会得出自己的判断。记得之前看过一部印度的电影,叫厕所英雄。没看之前,我觉得不管哪个国家,家里应该都会有卫生间之类必备的场所。没想到,印度之前很多地方就没有。这真是大开我的眼界。后来深入的了解,原来它并不是个表面的现象。为什么没有厕所?这还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问题。
有句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许多东西,用眼睛看的时候,还要用脑子去想。读书讲究要有心眼,眼到心也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