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时,都曾玩过抛硬币的小游戏。有趣的是,人们并不是真的把选择交给了一枚硬币,有的人面对硬币给出的结果,会选择重新再抛一次。因为人们发现,就在硬币抛出的那一刻,想要的答案已经出现在了心里。为什么人们要借助抛硬币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呢?难道我们的智慧解决不了问题吗?决策心理学大师格尔德·吉仁泽在《直觉思维—如何构筑你的快速决策系统》一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们在一眨眼之间做出的选择,往往更符合我们心底的直觉。正如法国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的名言所说:心灵有自己的逻辑,理性却对此一无所知。
《直觉思维》是决策心理学大师格尔德·吉仁泽十几部著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书。在这本书的启发下,诞生了许多重量级的畅销书,比如格拉德威尔的《眨眼之间》。他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因在判断和决策上众多开创性的研究和理论建树而享誉全球,曾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行为科学研究奖”,德国“科学书籍奖”等诸多奖项。他的课雅俗共赏且富有启发性,听他课的人包括小学生、医生、银行家、企业家、政治家等各领域的人士,人们评价他的课”最权威而又最生动“。
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讲直觉从何而来,第二个重点讲直觉如何快速决策,第三个重点直觉什么时候有用。
直觉是无意识的智慧
吉仁泽教授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精神生活都是无意识的,而且往往背离了逻辑,比如直觉。那究竟什么是直觉呢?我们经常说到的感觉、直觉和预感都是直觉,直觉就是我们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比如,棒球运动员接住空中飞行的球,警察一眼在人群中认出罪犯,包括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购物,都用到了直觉。但它往往在不经意中出现,所以我们意识不到它的运行机制。
某一天,你网购了一堆商品,并且都是家人从来没听说过的品牌,很有可能你会被追问“这都是些什么,怎么听都没听过?”语气里充满了质疑。大多数人购物时,都会购买比较熟悉的品牌,而对不熟悉的商品保持着怀疑。直觉是怎么在购物过程中起作用的呢?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用了一个简单的经验法则:如果你认识其中一个物体,而不认识另外一个,那么就推断你认识的那一个更有价值。而这个法则,即认知启发法,又利用了人类大脑进化后的认知能力。在这里,认知的目的不是认出商品,而是为了推断出你认识的那个商品比你不认识的那个更有价值。它能引导我们进行直觉性判断、推断和个人选择。归根结底,是经验法则使我们产生了直觉。
经验法则是一种灵活法则,因为它要求在选择使用前进行快速的评价,如果一条无济于事,还可以选择另外一条。比如我们在野外看到蘑菇,通常在不认识的情况下,我们不会采来吃,因为不认识的蘑菇很可能有毒,但如果是在餐馆看到同样的蘑菇时,我们会毫不怀疑地吃下去,因为我们相信在餐馆里不认识的东西也可以吃。直觉的智慧在于能够在恰当的环境下选择恰当的经验法则。
好的直觉会忽略信息
直觉之所以能够快速决策,是因为好的直觉会忽略信息。这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直觉思维》中提到,富兰克林给侄子的建议,叫作资产负债表法,现代版本叫多元回归。多元指的是罗列多条线索,判断每条线索的价值,再把它们相加。这么复杂的计算,费时费力,估计很多人遇上需要马上抉择的情况,都不太会用。吉仁泽教授的朋友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挑选女朋友,结果他的决定与计算得出的答案恰恰相反。
吉仁泽教授跟我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是打棒球的球员如何接住空中飞来的球。他的朋友菲尔是一个有着几年运动经验的棒球球员。他的教练要求球员们计算球的轨迹,以便接住更多的球。但研究结果表明,与复杂的计算相比,有经验的球员都是靠使用了几个经验法则更好地接住球,即直觉。来看一下接球时直觉产生的过程:
直觉是我们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在无意识中迅速出现;
经验法则产生了直觉。球员使用了注视启发法,使注视的角度保持不变。注视启发法引导球员用限定跑步速度的方式向球落下的地方跑。
进化后的能力是经验法则的构成材料。注视启发法利用了人类追踪物体的能力。与机器人相比,人类更擅长在复杂的背景下追踪移动物体,而这对机器人来说很难。
背景构成是经验法则运行好坏的关键。比如,接球时最难接住的球往往是直接砸向你的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球员的经验法则——限定跑步速度,会失去作用。
直觉依靠无意识的经验法则,迅速出现在意识中
直觉忽略了与计算球的轨迹相关的所有信息,反而能够让我们快速行动。这种方法又充分利用了大脑的进化能力:认知记忆和记录移动物体的能力。在及时接住球这点上,智能机器人不如人类,即便它擅长计算。
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
医学上有个词,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叫“临床直觉”。吉仁泽教授对直觉的研究开始对医学产生影响,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也开始关注医生们的临床直觉。而经验法则可以有效改善医生们的直觉。
密歇根的一家医院,医生由于害怕普通病房的病人心脏病突发死亡而起诉,便把90%胸口疼痛的病人送往重症监护室,造成重症监护室拥挤不堪。密歇根大学的一个医学研究小组受命改善这种状况。多次研究结果表明,医生们可以凭最重要的线索和直觉提高心脏病预测的准确率。由此,研究小组设计了分配病房的经验法则—简明树形图。这个简单的经验法则将最重要的因素放到最上面,有效改善了医生的直觉,又让经验更加丰富。多年以后,在密歇根医院,医生们仍以简明树形图作为诊断方法。
就像医生只从经验法则中提取重要的信息,就可以做出比复杂计算更准确的判断一样,好的直觉,往往会忽略信息。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决定时,很可能一个“好理由”就足够了。
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好理由”的序列决策法来优化我们的世界。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做直觉性判断时,我们可以有次序地引入一种或几种重要线索,但这些线索最后只有一种决定最后的决策。比如世界杯的比赛规则、交通安全规则、还有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数字设计都使用了这种序列决策法。
附上关于直觉的一些真相:
要不要相信直觉: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该相信直觉,而是什么时候该相信它。
直觉与逻辑:逻辑标准忽略了文化,也忽略了我们的进化能力和环境。好的直觉一定会超越已知信息,因此也会超越逻辑。
女人的直觉是否比男性更准确: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男女在认知能力上有明显不同。男人和女人有着同样的直觉。
直觉与知识:一定程度的无知或者系统遗忘才是有益的。只有部分无知,且认知正确率大于知识时,才能产生成功的直觉。
直觉与环境:要了解思维,也需要了解环境。要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选择最佳”法预测的效果比运用复杂策略预测效果好。
直觉与社交:人类拥有对社交生活动态(包括背叛、信任和名声)快速做出判断的能力,能发觉已知信息以外的情况,而且无法停止使用这种能力对他人进行推断。这种能力就叫做社交智能。大多数社交都是直觉的结果,而不是复杂计算的结果。
直觉与未来:当我们要预测未来,当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基于一个好理由的直觉往往会更加准确。它们在时间和信息的使用上也更有效率。相反,当我们需要解释过去,当将来很容易预测,当拥有足够的信息时,复杂的分析更有用。
吉仁泽教授在《直觉思维》中用了许多心理学的例子,比如如何择校、如何在答题中蒙对答案、普通人买股票如何胜过专家等等证实了直觉思维的智慧:有时基于一个“好理由”的本能决策,效果会更加理想。我们生活中,有一类人属于“完美者”,买东西或看电视都要精挑细选,因为他们力求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最好的,还有一类人是“满意者”,他们尽量缩小选择范围,很快做出选择并认为自己的选择“还不错”。两者相比,“满意者”们更为乐观,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而“完美者”则更忧愁,更完美主义,也更容易后悔和自责。这本《直觉思维》推荐给你们,愿更多人成为好的决策者,成为生活中的“满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