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和大一届的师姐闲聊,我们一边吐槽科研压力大得人喘不过气,抱怨实验室工作枯燥无味又让人抓狂,一边畅想着将来的就业和规划。
师姐当时已经签约了深圳的一家知名研究所,离家近,待遇好,升值空间大,变问我将来要去哪座城市的哪个研究所、设计院或是国企公司。
和师姐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对未来茫然得不知所措,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得过且过地过生活,从未也不敢设想毕业后要做什么。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失败,白白占用了这么优质的教育资源,却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选择的专业,更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遗余力地创造价值。
每晚躺在床上,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好像一叶浮萍漂泊在水面上的孤苦无依,茫然得不知所措。找不到能够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精神支柱,心中的苦闷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焦虑不安得快要疯掉。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现在困扰大学生的NO.1问题,不是恋爱,不是学习成绩,而是面对自身面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迷茫焦虑给人带来的折磨不亚于任何一种身体疾病,它正在以迅猛的势头发生发展,企图侵入到每个年轻人的心中。
2.
追根溯源,迷茫多数是因为自我认知不足,自身行动力不够,自我期待过高而不能身体力行。
认清了迷茫的本质,我们就能够发现,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想改变的懒惰和不作为的心安理得。
拿我自己来说,毕业后工作的不顺心和产后抑郁交织在一起,内心不得志的苦闷和深陷日常繁杂琐事的焦躁无法排解。
在经过多次自我鼓励和调整后,我才尝试着在孩子睡着后,在工作日午休的休息时间,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将所有的才思和感受付诸笔尖,通过写作这条途径去表达去展示去宣泄。这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倾吐内心深处秘密的舒爽和放松。
坐在电脑前,用文字整理思绪,“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让我安全感十足;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背靠着床头,用手敲击手机屏幕逐字逐句地记录感受和思想。
我将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转化为写作的内在动力,当看到手机中一篇篇文章从雏形渐渐丰满成有血有肉的个体时,一种难以名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涌上心头。
3.
刚入职的前几年,重复的工作和细碎的繁琐,确实会让我们抓狂。很多时候为了等领导签字,为了一项可有可无的手续,可能需要浪费我们几个小时的时间。
这无疑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折磨,也经常会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能够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有什么意义。
我的表哥小J,三十几岁的年纪在一家知名国企做到了中层的位置。他和我分享了他升职加薪的经历,除去想象中的荣耀,更多的是心酸和努力:
刚开始工作的那两年,专业不对口带来的手忙脚乱,领导无厘头地安排公事私事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很迷茫,不知道还要在这些繁杂的琐事中挣扎多久,不知道傻缺的领导何时才能滚蛋。
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告诫自己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越要沉得住气,不气馁、不抱怨。
表哥放低了自己的姿态和身段,领导交代的每项任务他都完成得相当出色,甚至连办公室的空调都擦得干净透亮。
这些小事的完成度,表哥的勤奋努力,领导都看在了眼里,所以每一次推荐新人的机会都非他莫属,他也抓住了职场发展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平步青云。
有一次和企业领导谈心时,他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了几句交心话:
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是最容易滋生迷茫、抱怨等情绪的阶段,不断重复、机械甚至枯燥的没有技术含量地工作,会不断折磨你的心智。
但一定要坚持下来,专注于专业上的成长和提升,注重每一个细节,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你会发现,机会不请自来。
你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就是你成功的砝码,是能够给你带来价值感、存在感和成就感的源泉。
不知不觉,你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会从收入和职位上看到回报,你会喜欢上这种一点点接近成功的感觉,从而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你所钟爱的事业。
表哥的经历和领导的谆谆教导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那就是:
看不见明天看不见未来时,不要灰心也不要彷徨,咬牙坚持地穿越过黑暗,默默地积蓄能量,破茧成蝶前挣脱桎梏的奋斗终将成为值得你骄傲的勋章。
4.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一文中,说到“只有度过生存期,才能谈梦想,在此之前,任何的无聊、漫长、黑暗都是值得的。”
所以,刚从象牙塔走向世间百态的我们,即使对未来对生活对工作充满迷茫,不要着急更不要灰心,做好手头的事,走好脚下的路,你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不只是书上勾勒的意境。
读研时,有一位硕士师兄在一个课题的某个方向上投入了两年的时间,没有任何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仅仅证明了这个方向不可行。
但院系的老师们肯定了他的贡献,认为他为后辈的学生们排除掉了一种可能,和有研究成果的同学做出的贡献相当,准许了他的毕业申请。
所以,勇敢地去尝试任何可能性,当你不再去担心自己是否成功,而是认准目标埋头去做时,你才真正地离成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