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警察都碰到过一些困惑不已的问题,比如打架斗殴死的为什么都是先动手的人;抑或生活中抽烟的人,经常会说隔壁大爷抽了一辈子,还不是活到了99;再比如很多认为读书无用的人,经常会说,同村小学还没毕业的朋友,不也是混成了百万富翁。
平静下来想想,原来死人是不会录口供的,那些活下来的人,无一例外的都会说,是死者先动手的;那些抽了一辈子烟但是很早死掉的人,是不会站出来反驳的;还有大多数小学没毕业的人,日子过得并不会太轻松,更加不会站出来反驳对方的观点,他们要么是觉得无力反驳,要么是心中愧疚。
说这些事情,其实是现在社会上普遍遇到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地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那些甘冒风险而取得成就的人(“成功”者也更愿意强调自己的冒险精神),却很少注意到那些冒险而损失惨重的人。人们因而会陷入对冒险的盲目崇拜之中——只有(要)冒险,才(就)能成功。
这个现象便是今天要提到的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认知偏差,表面含义为过分关注于目前人或物的“幸存经历”,却忽略了不幸的人或物。通俗点说就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为什么会产生幸存者偏差?
1.缺乏安全感和信心。对于事情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理解,只会关注到结果本身,但对于结果产生的过程却很少注意到,他们害怕被否认。(PS:这也有可能引发防御性倾听)
2.自我发展的停滞。有时候他们处在一个懒惰者的角度去激进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清楚这样的做法可以实现心理上的自我慰藉。
如果要说如何规避这种现象,我觉得首先要做到不要盲目迷信权威,现在互联网大佬们灌输的鸡汤大多是为了实现自我包装。其次要多和失败者沟通,成功的偶尔性远远大于失败,而失败才具备普遍性。
——分割线——
广义的幸存者偏差用统计学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就是“选择偏倚”。知乎上看到一个用统计学解释的例子,很有意思。
一名记者来到火车站台上,随机询问:“请问你买到火车票了吗?”
一位大妈微微一愣,回答:“买到了”
记者又转向一位精瘦精瘦的年轻人,问:“请问你买到火车票了吗?”
年轻人回答:“买到了”
随后记者又问了5个人,大家都回答:“买到了”
最后记者对着镜头说:“今年虽然火车票难买,但是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大家都买到了火车票,现在正满怀希望地赶回家乡,过个团圆年!”
幸存者偏差,就是忽略了筛选条件,把经过筛选的结果当成随机结果。
他们都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是的,因为运气差的,根本笑不出来。
Reference:
Wikipedia.
Knowyourself.
Baidu Encyclopedia.
Heart to heart talk.
Film and TV and Examination-t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