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顺治帝得知:明朝知县,靠偷吃儿媳妇的乳汁活命,还眼看着三个儿子纷纷饿死,不仅赞叹他是忠义之士,还把曾经劝降他的清朝官员,一刀一刀活活剐死。
话说,崇祯皇帝上吊自尽,闯王也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杀的仓皇逃窜,一败涂地。
眼看天下已是大清的天下,可偏偏灵寿的一个小小知县马宗纲,率领全城百姓对抗清朝,还向全城百姓说道:我马某誓与灵寿共存亡,身为明朝臣,死是明朝鬼!
顺治帝听说此事以后,派大将松魁率兵征讨灵寿,但临行时他嘱托松魁:只准逼降,不准滥杀,只要活宗纲,不要死建树(马宗纲的号)。
松魁不解地问道:一个小小七品知县,活便活、死便死,留他干嘛?
顺治皇帝感叹道:马宗纲是个忠臣,我朝初立,正当用此忠义之士,已收民望,千万不可杀他,洪承畴都可以投降,何况一个知县呢,你若害了他的性命,我绝.不饶你。
松魁领旨以后,率重兵把灵寿围了个水泄不通。
马宗纲纵然率领满城百姓,奋勇抵抗,怎奈明朝以亡,孤城难守,要救兵无救兵,要粮草无粮草,本想自刎以尽忠明朝,又牵挂着与自己守城抗清的百姓可怎么办?
正在两难之际,松魁用箭射进一封劝降信,意思是说:开城投降,保你前程。你活,全城百姓活。你死,全城百姓死。
马宗纲为了满城百姓的性命,大开城门,表示投降。
可松魁率军进城以后,却发现马宗纲身穿大明官服,坐在县衙里,对自己横眉怒目,一动不动。
什么意思?有你这种大义凛然的投降吗?
松魁不禁大怒道:你个小芝麻官,见了本将军,还不下跪!
马宗纲冷冷的答道:我是堂堂大明朝的知县,怎能向你这种草寇下跪。
松魁本想处死马宗纲以泄心头之恨,可又想着临行时顺治的交代,便把他关在了大牢里。
松魁手下的幕僚张思校,与马宗纲既是同乡,又是同窗,他心想:若能劝降了马宗纲,自己也可以升官发财。
于是向松魁说道:马宗纲是直隶束鹿马家庄人,家里有80岁的老母亲和三个儿子。现今,他的大儿子马守仁已娶妻生子,陪着马宗纲的老母亲在家里过活。他的二儿子马守义、三儿子马守礼都还在读书。我们只要把马宗纲的老母亲接来,让她去劝降,这事情就好办了。
松魁听了以后,高兴地点了点头。
张思校派人把马宗纲的老母亲、还有大儿子、大儿媳妇、和大儿子家刚刚出生的小娃娃,都接来了。
马老太太看到张思校一身清朝官员的打扮以后,心里什么都明白了。
张思校摆了满满的一桌酒菜,请马老太太吃饭,马老太太哪里肯吃这清朝的食物,便冷冷地答道:我们不渴、不饿、不用吃饭。
张思校见马老太太如此固执,便派人把马知县叫来,看看这个大孝子,见了自己的老母亲以后,会有什么反应?
马知县见到老母亲以后,扑通跪倒在地,含泪说道:孩儿不孝,让老母亲受苦了。
马老太太让孙子马守仁,把儿子马知县扶起来,又让孙媳妇李氏抱过去小娃娃,让马知县看看他的好孙子。
马知县抱着自己的孙子,不禁长叹道:好孙子呀,你不该投到我们的马家来啊!
这时,马老太太向马知县说道:儿啊,你可知道为娘37年守寡,把你拉扯大不容易。
孩儿知道。
你可知道,你是明朝的进士?
孩儿知道。
你可知道,你是明朝的知县?
孩儿知道。
你可知道,你今天的光宗耀祖,都是圣上的皇恩浩荡。
孩儿知道。
好!好!好!
马老太太说完之后,便一头撞在墙上,血染白发,气绝身亡。
马守仁和妻子李氏扑在奶奶的尸体上,嚎啕大哭。
马知县虽然心如刀绞,却双目紧闭,一言不发。刚才老母亲那一句一句的话,在他的脑海中回响着。他知道老母亲的意思,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
张思校没有想到马老太太如此刚烈。假惺惺的假哭一番之后,又把马知县关回了大牢。
第二天,张思校去大牢里装模作样地安慰马知县:人死不能复生,还望马年兄节哀,多多保重。
马知县说道:思校,你口口声声地叫我年兄,莫非在你心目中,我们仍然有当年同窗、同乡的情谊吗?
当然了。
那我告诉你,你想让我投降,纵使千刀万剐也绝不可能,不过,我希望你能念在往昔的情分上,求你一件事情。
张思校眼珠子一转,心想,只要你有求于我,我就有劝你投降的机会。于是故作热情的说道:马年兄,有事您就尽管吩咐,小弟一定尽力而为。
马知县说道:我没有为大明战死,已是不忠,现在老母亲去世,我想扶她的灵柩回故里安葬,并且为她守墓,以尽孝道。
张思校为了能让马知县投降,与松魁一番商量之后,便同意了马知县的要求。
不过,他故作难为情地向马知县说道:您必定是大清的钦犯,若为老母亲守孝,我们得派人把您和您的三个儿子,都在老母亲的墓前监禁起来。
马知县心想,这有何难,便满口答应。
马知县回到老家,把母亲安葬好以后。张思校便派清兵在马老太太的墓前,挖了一个深两丈的大土坑,然后把马知县和他的三个儿子都监禁在土坑里。
他们所吃的食物,每天由儿媳妇李氏在家中做好以后再送来。
一开始,李氏送来的食物,清兵全部给马家父子递进坑里。需要上厕所时,便给他们放下软梯,爬上来上厕所。
可是没过几天,李氏送来的四个人的食物,都被清兵克扣了,只往坑里放一个人的食物,并且上厕所,也不让他们上来,就在坑里上。
张思校想用这样的卑鄙手段,让马知县投降。
这天夜里,大家都熟睡以后,大儿子马守仁悄悄的推醒两个弟弟,对他们说道:我身为老大,已经娶妻生子。现在我要为父亲尽孝,从明天开始我要绝食,你们两个要劝父亲继续饮食,保住他的性命,听说福王已在南京登基,只要父亲有机会脱离虎口,就可以继续为朝廷效力。
七天之后,大儿子马守仁,饿死坑中。
他的妻子李氏,强忍着丈夫死去的悲痛,继续为公公和两个小叔子送饭。
可是,清兵继续克扣他们的食物。
二儿子马守义,三儿子马守礼,为父亲尽孝,也相继绝食而死。
马知县知道三个儿子为什么死去,因此,更坚定了他活下去的决心,他一定要忍辱负重,有朝一日好报效朝廷。
张思校似乎看透了马知县的心思,于是停了他的饮食,要看他的反应。
三天之后,饥饿难耐的马知县心想:若天要绝我,我也无悔,只恨不能为朝廷尽忠了。
现在,一心想让马知县投降的张思校开始着急了。若马知县一旦真的饿死,别说加官进爵了,脑袋能不能保得住都难说。
恰好这时马知县的儿媳李氏求见,说道:我爹爹三天没有吃饭了,我想去劝他投降。
张思校听了大喜:好!太好了!你快去!
李氏进土坑之前,清兵把她浑身上下搜查一遍,确定她没有带任何食物,这才让她进了土坑。
昏迷的马知县醒来之后,见自己躺在儿媳的怀里,只听儿媳劝道:爹爹,投降大清吧。
马知县正要发怒大骂,只觉得手臂生疼,原来是儿媳李氏捏了他一把。
机敏的马知县明白李氏有话要说,便没有再言语。
一连三天,李氏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去坑里劝马知县投降。
清兵也放松了警惕,反正他们也跑不了,懒得听他们都说些什么。
三天之后,马知县向清兵说道:把张思校叫来,我有话说。
张思校以为马知县要投降了,屁颠儿屁颠儿地就跑来了。
谁知马知县却说道:思校,我投不投降,就看天意了。
张思校不禁问道:怎么说?
马知县说道:思校,都说人七天不吃饭便会饿死,我现在饿了六天了,再饿上四天,一共十天,如果十天内,我没有被饿死,便是天意,到那时你放我出去。如果我不幸被饿死了,则是天要绝我,我死而无憾,你敢打赌吗?
张思校一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同意和马知县打赌。
在此期间,儿媳李氏,依旧每天上午、下午两趟去劝降她的公爹。
张思校眼看赌注的日期到了,可是马知县的身体似乎没有大的问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于是,这天李氏下坑去劝公爹投降的时候,张思校悄悄的偷看,他们到底在做些什么。
只见李氏下了深坑以后,东瞅瞅、西望望,确定没有人了,便解开自己的衣扣,喂她的公爹马知县吃奶。
哦……怪不得马宗纲没有被饿死,原来是这样活了下来。
张思校现身出来,冷冷的说道:马年兄,你偷吃儿媳妇的乳汁,成何体统,不怕传出去,被天下人耻笑吗?
谁知李氏却愤然说道:张思校,你绝我父亲的饮食,欲置忠臣于死地,简直禽兽不如,我把我孩儿的乳汁断了,以救我父亲的性命,还不是被你逼的吗?古有二十四孝,今天我再续上一孝,让世人都知道,现在有二十五孝了。
张思校听闻此言,心中大怒,让清兵把李氏从深坑里拖上来,用铡刀铡成了两截儿。李氏至死,骂声不绝。
深坑中的马宗纲,听到了儿媳惨死的声音。心如刀绞,大骂张思校之后,用手铐猛击面门,壮烈殉节。
马宗纲家中的小孙子,也因无人照顾,活活饿死。
至此,马宗纲一家七口,全部殉节。
张思校无奈,只能把事情,如实地向顺治皇帝汇报。
顺治皇帝赞扬道:不二臣者,忠义之士也。满门男女各个忠烈,更是亘古少有。
然后顺治皇帝下旨,厚葬马门一家老小,并在马宗纲的墓碑上刻上“第一丈夫”四个字。
而陷害马宗纲一家老小的张思校,顺治皇帝下令,将其在马家墓前一刀一刀活活剐死,以告慰马家一门忠烈。
一门七口皆忠烈!
宗纲无愧大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