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原创文章第72天。一个终生知识使用者、践行者。
昨天在微信和一个朋友聊起她合伙人女儿的事情。她的合伙人女儿今年初三,成绩差属于400分左右。考重点高中是没有希望的。
最开始跟这个朋友聊起。她找几个学生,我通过微信给她讲解学习方法,她能帮助这个合伙人的女儿提高成绩,不过这女孩已经没有信心了,最后放弃了。朋友说破罐子破摔了。
我回答那没办法了,不来没用,线上和线下方法还得调整呢。后来说各科成绩的都差,怎么办?
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一直认为数学差是逻辑思维问题,语文差是因为阅读的书太少了。英语也是因为背单词太少了。
我举例子说比如理解能力差,最后会辐射到整个学科差的,根本不是说语文差、数学就不差了。它是影响整个学科的,最后都差。朋友说那语文成绩差理解力就差了,那没办法了。我又告诉她理解能力差跟语文成绩没有多大关系的。
看到这里很多人估计迷惑了,语文成绩跟理解能力没有关系吗?是没有多大关系。理解能力最根本是跟大脑认知有很大关系。
假如语文成绩真的跟理解能力有关系,那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那应该是理解能力非常棒的学生,她们深度学习语文,研究文学。也并没有听说哪个有名的知识网红或者大咖是全是中文系毕业(咪蒙是)
理解能力最根本原因是跟大脑认知有关系,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够,学霸和学渣的最大区别并不是智商上的区别,是认知上的区别,很多人不会学习。包括曾经的我。
不过不排除刷题海战术考上好高中,挑灯夜战的,就那刷题海战术的人也是有一定方法的。因为她刷够了一定的量,见的多了,所以也可以成为学霸。就是太累。初中难度毕竟没有高中深,所以导致很多上了高中的学生成绩不行。
每个人跟每个人不同的,没法进行对比。在物理有个现象叫熵增原理。
熵增原理就是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用来给出一个孤立系统的演化方向。说明一个孤立系统不可能朝低熵的状态发展即不会变得有序。
人可以说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我们学习某些技能时候,每个人的熵是不同的,增长幅度是不同的。比如就拿PPT来说吧,教你的老师是通过十几年的练习而成,炫酷的PPT不是只要会PPT就行,里面还有对电脑的熟练程度,对颜色的识别能力。这是要有较强的美术功底的。这里只是举个简单例子,不止这几个。
课上模范老师的那几个你会了,变换一下你就不会了。非常有挫败感,因为炫酷的PPT不是一个维度构成的。花了几百块钱学个ppt只是会了简单的技能而已,不是学几节课就成了炫酷PPT的设计师了。
每个人为啥不一样,因为假设学会炫酷PPT是技能100,A拥有的技能是70,B拥有的技能是20,他们怎么可能最后出现的结果是一样的呢?
就像学做菜同样的道理的,你上培训班是能学会做几道菜的,距离厨师的道路还差的很远的。能把土豆丝切的像头发丝,这是需要练习刀工的。
所以我跟朋友说,有的可以共同培养,有的就不可以共同培养。每个人所呈现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上了那么多在线课程,都没有发生命运的改变。因为他是针对大众设计的,低廉的价格你能学到什么?老师的能力也分天差地别。她厉害也是经过十几年的耕耘。并不是一夜之间成为的。
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出现学霸和学渣,除行动力的差别,还有个差别就是知行合一前面知的差别。这个才是决定你后面行动力到底强不强最根本的原因。能不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就像那个朋友的合伙人的女儿,刷题海战术根本不可能,一天有多长时间啊,找不到那个知到底在哪里,谈何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