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人说我的不是,那么他是可悲的;因为他不能控制他的想法:他在没有认清他人真实面貌之前就对他人下了结论。有没有可能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呢?不太可能。因为人都只能看到别人裤子后边的口袋而看不见自己裤子后面的口袋。而如果他真的明白了我为什么会表现为这样,他也就变成了我,而不是他自己了。
所以我们应愉悦于自己没有抱怨他人的意见:我们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意见是不全面、不公正的。我们要从他人那里吸取教训——他人的看法仅是种意见,就像奥勒留在《沉思录》里说的那样:“生活是意见。”
2.任何时候都不要说粗话。
人保持本性和本心就是贴合自然和理性;而语言不是自然,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语言歪曲地再现了现实,语言不是自然和理性。语言只是人类将概念和实在事物之间任意搭配的结果——“胡说八道”估计就是这个意思。一旦说了粗话、脏话,那你就远离了自然和理性,本心和本性也就灰飞烟灭了。
3.对于不了解自己的人所给我的批评,我们应该欣然接受——至少我们值得被批评。因为奥勒留说人天生是要合作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他人向我们指出的不足在我身上的确存在,那弥补不足的确有益于我的理性;若这个错误不存在我身上或别人指出的错误是不全面的,那该如何应对?首先绝对不应该不高兴。别人天生与你要合作,所以“使你适应命运注定要使你同它们在一起的事物,以及你注定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要爱他们,真正地,忠实地这样做”。
如果你拒绝了他人的批评——批评别人都是冒着极大风险的,被批评人可能会认为你“没资格”评价他——那么就像一根枝条从整棵树上切下。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分离,他也是同整个社会分离。
4.走路时抬头是接触世界、感受世界的绝妙途径。如果你昂首挺胸地走路,不仅会吸引别人的目光,而且可以和友好的朋友们互致敬意;若走路时你低头或者目光向下,那么没有人会注意到你,你也失去了与好友们沟通的机会。
所以说抬头可以触摸世界,感知人类。
5.责任——这是一种意识还是一个词语。清静无为的生活容易让人对“责任”产生疏远:若过分注重个人内心的平静,而对外部的意见无动于衷,那责任怎么能让自己心动呢?
如果不愿意做某件事,就会千方百计地逃避事情,从而规避了责任。除非你是野人,不需要与别人交流,与社会接触,那你大可不必揽事情做。所以说人成熟的标志是“勇于承担责任”——儿时,世界围绕你转;成人,你围绕世界转。其实,承担责任就是进入、接纳社会的一种“仪式”。
6.现在我明白了责任是什么。可是我很矛盾:喜欢清静与担当责任怎么平衡呢?
不必把一件小事当做“政治任务”来做( overreaction),也不可因不愿做一件事而将之抛诸脑后。若认识到不做或不做好一件事带来的麻烦,我们就会懊恼于为什么一开始就不做好这件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认识到这点,因为认识到这点是事后诸葛亮。不做或不做好一件事带来的可能后果:被人质疑、误解等。但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因为这仅是别人的意见罢了;要命的是被他人的意见蛊惑,进而怀疑自己真的是他人所说的那副德性了。
一开始,自以为理性指导着你做出不做或不做好某件事的决定,感觉排除了不必要的侵扰,获得了暂时的清静;殊不知,这个愚蠢的决定已经背离了理性原则:世界在召唤着你,理性需要你,而你却远离了它,这种行为怎么能算是理性呢?事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如他人所说“糊涂、不值得信任、幼稚”。纠缠于本不会产生的意见不也背离了你清静的原则了么?
所以,最好的方法应为起初就认真考虑、筹划,运用自己的理性,说服自己的惰性,做好世界降临到你身上的每一件事——真正地、忠实地做好它。
7.读帕斯卡“当我们以一叶障目、不见悬崖时,就会无忧无虑地飞奔起来”时想到的——乐极生悲。
又想到了“悲伤”。悲伤就像路边的花草无处不在——只要你的生命持续运行,就总会看到悲伤;即使你踟蹰不前,悲伤还是会产生(哪一条道路旁不会长出花草?)。如果没有悲伤,必然也没有了高兴、愤怒等其它情感,这意味着你的生命就是一片情感的荒漠,毫无生机。
8.孤独与归隐不是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而是控制自己与外界接触的渠道,使外部信息不至于不受控制而烦扰自身。你能做到吗?
9.学习他人时,不要学习怎么做螺丝钉,而要学习怎么做运筹帷幄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