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幸通过简书APP而结识了它——《背对世界》
从翻开它的第一页起,我就把它定性为一部有关于爱情的小说,在首页上罗曼•加里赫然写道:“因为一对恋人的幸福总是背对世界的……”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不得不说我自己心里还是很震撼的,光从字面上来看我是很感动的,第一时间便想起来了林语堂他的爱情故事,或许这句话真的得到了印证。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但是林语堂的家庭背景却恰恰相反,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林语堂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再来看书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普普通通,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史,点滴之间都体现着一个人挣扎于亲情与家庭、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种种痛苦与抉择,整篇小说以对母女之间的误解与愤懑的剖析;对爱情中的得而复失的释然;对信仰的挫败与自我背弃的无奈,以及对同性恋的理解,海登莱希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真实地写出了一个人活在生活中最真实的样子。
我一直在想,“因为一对恋人的幸福总是背对世界的。”这句话在文中到底怎么才体现出来的?或许这个答案我在这本书里我自己找不到答案,也许,这个答案会存在在生活里,没有谁的爱情都是一帆风顺,所有的一切相遇,我一直相信,都是冥冥之中被安排好了的,没有付出的爱情,那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书中的海因茨对于爱情的感叹:“至少你们俩没像许多人那样,过着过着就散了伙。”对于这个感慨,乔纳森的回答却让人深思:“散伙往往比死守在一起强得多。共生是以爱的名义牺牲自我人格。” 不得不说这个结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行得通的,有句话说的好:“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总比拥有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强。”爱情一旦被迫套上了婚姻的头衔的之后,许多人都不再拥有彼此初次见面的新鲜感,当爱情变成亲情,那种感情也许就不再被人们所看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习以为常的漠然。也正因如此,爱情就变得很可怕了,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以及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平淡之中把生活中男女爱情中的琐碎之事完整地铺展开来并暴露在人们面前,让世人看到爱情活在男女之间最真实的样子。
“她已经完全不能容忍所有丑陋的东西,从某个时刻起,人只能容忍真相,所有其他的,无论是什么,都将在人的心灵中造成痛苦。”这是安尼塔所说的一句话,在小说的哪一个章节我恐怕记不清了,但我自己却更喜欢将其归纳于爱情方面,在生活中背叛总是伴随着所有的人,出轨,离异,因各种外在纠纷而众叛亲离,不胜枚举,在这背后,恐怕欺骗要算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有时侯,慎独被归纳为人的一种忠诚,一种精神操守,真相往往看起来是那个你自以为是的样子,过多的虚荣与欺骗才会让你丧失真正判别是非的能力。
我是在飞机上把这本书看完的,说来也巧,恰好是去中国的另一端看自己喜欢的人,我从哈尔滨一张机票坐了七个小时在凌晨抵达了昆明最后转车去了她所在的城市,这一切,都是瞒着父母进行的,也并非是追求什么刺激,就是想念,单纯的想念,却无意之中想到这本书中的“因为你,我愿意背对整个世界”这句话,殊不知“因为你,我背对的是整个中国”,一路南下,也许,感情就是这样,不追求什么回报,不追求怎样的轰轰烈烈,只是默默的恳求能够见你一面,平平淡淡就好。
书中所阐述的同性恋在我国看来好像是被列为禁谈话题一般,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对此是没有明令禁止的,相反,或许支持还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但在他人的眼里,却被视为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人们对此也褒贬不一,却不知道人性是改不了的,人的本性如此,扼杀人的本性本就不可能会产生多大的效果,人们的选择或许也应该受到尊重而并不应该是受到伦理的约束。
我就想做我自己,以我的风格生活:不修边幅,不收拾屋子,抽烟,工作,喝酒——“跳舞”…… 这是在《鲍勃迪伦与我》篇目中出现的句子,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却对这句话很是上心,从正常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存在问题,世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也许很多人觉得不修边幅,不收拾屋子是一种很糟糕的生活方式,邋遢又不受人待见。但兴许也会有不少人会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它并没有侵犯到你自己的权利,只不过让你感到不舒服而已,算是一种另类的追求。
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在爱情,在生活中更是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倘若两个人争论一个问题,第三者持有与前者之中任意一个相似的意见,那么这对两人来说都也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无论是好是坏,是平静如水还是波澜壮阔,是高风亮节还是卑鄙龌龊,都是有自己的权利不是吗,为何总是在人云亦云中迷失了自己的本真,丧失了自己对灵魂的控制权?
你是否愿意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背对整个世界?
其实好简单……
其实也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