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资料时偶然注意到王阳明有这么一段谈话。有人问王阳明,山谷中的花不管我观察还是不去观察,花难道不都是存在那里吗?王阳明回答道,“心外无物”并不是说我不观察,花就不存在,而是说我不观察它,它的存在是一种“寂”,当我观察它时,它便离开“寂”的状态,开得很鲜艳。
我承认我最初看到这个材料时,感到十分震撼,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到王阳明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唯心主义者(意识决定物质),这颠覆了以往经典教科书所告诉我的观念。其次我认为他对于“寂”的存在和“开得很鲜艳”的说法很精彩并且可以和现代科学以及唯物论联系起来。
“寂”与量子态。
量子态指的是处于叠加态的微观粒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它可以“同时”位于多个位置,只有观察者观察这个微观粒子时,它的位置才得到确定。现代科学证实量子态的普遍性,只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宏观、低速世界量子态的效应及其微弱,乃至可以忽略,恰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宏观、低速世界的近似,可以忽略相对论效应。
极其微弱,但花仍具有量子不确定性,因此观察者在观察花时,增加了花这个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宏观物体的确定性,它便不在是纯粹“寂”的状态了。
“开得很鲜艳”与负熵。
观察者对花进行观察时,花的确定性增加了,因此花这个系统的有序度也增加了,按照信息科学的观点,有序度的增加意味着从系统外纳入了负熵,负熵的纳入意味着系统活力的增加,因此“开得很鲜艳”。花吸收负熵而活力增加,因此这种“鲜艳”不仅仅是观察者的主观感受,更是由于花这个物自身的改变。
量子态的微观粒子需要观察者的观察才能确定其状态,这看起来很像“意识决定物质”,但我认为解释这一现象不需要唯心论,需要引入信息科学中信息与熵(负熵)的概念,这些现代科学概念显然不是唯心论,何况照相机、摄像机这些“客体”也可以起到观察者的作用。
也许利用现代信息科学、量子力学以及系统论的相关概念,可以将以往视为唯心论的部分观点和唯物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