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晚,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冲洗”完成,多国科学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6个地方同步发布。听着这条新闻的时候,正驾车行驶在繁华的新华道上,看着窗外的人流,耳边划过调频96.8播音员略微有些甜腻的播报声音,好像人类都沉浸在这巨大的科学实验验证中,可是突然涌上心头的是虚无感和不真实感。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印证我们确实是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通过触觉?味觉?听觉?视觉?感觉会不会欺骗大脑,大脑接收到信息是真实存在的么?我们是不是本身就是虚拟的存在,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们只是一段代码,所谓的死亡是代码的湮灭,癌症只是代码的不可解决的BUG,也许宗教才真正是沟通这个虚拟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桥梁吧,我想这也是很多物理大师晚年沉醉于宗教典籍里的原因吧。我们穷尽人类的科学技术在不停的确定我们的真实存在,一直在寻找答案回答人类面临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次首次拍摄的黑洞照片,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是成立的,就像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射电天文学家 Heino Falcke 这样评价黑洞:“它们是空间和时间的终点,可能也代表着人类知识的最终极限。”
回顾一下人类对黑洞的认知吧。不过,黑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798年。拉普拉斯根据牛顿力学计算,一个直径为太阳250倍而密度与地球一样的天体,其引力足以捕获其发出的光线而成为一个暗天体,也称为“暗星”。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诞生。理论上,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1916年,史瓦西给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严格解释,他发现所有的星体都存在一个史瓦西半径,如果星体的实际半径比它的史瓦西半径要小,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黑洞。比如,太阳的史瓦西半径是3千米。100年前的1919年,爱丁顿远征西非观测日全食,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质量确实可以令时空弯曲。1939年,奥本海默根据广义相对论证明当天体的质量大于临界质量时,引力坍塌后不可能达到任何的稳态,只能形成黑洞。黑洞有两种,轴对称的克尔黑洞和球对称的史瓦西黑洞。52年前的1967年,惠勒第一次提出“黑洞”一词,用以指称一种只在理论上存在的、极端致密、令时空无限弯曲的天体。1974年,霍金证明黑洞具有与其温度相对应的热辐射,称为“黑洞辐射”。黑洞的质量越大,温度越低,发射过程就越慢。2019年4月10日,我们终于亲眼目睹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横跨地球直径的8台望远镜强强联手,组成史诗般的“事件视界望远镜”,奉上了人类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曾经无数的影视作品、科幻小说将黑洞作为宇宙神秘、迷人、凶险的重要意象之一,把它带到普通大众的认识中,包括诺奖得主基普·索恩和已故物理学家霍金在内,他们都曾专门著书阐述黑洞的奇幻场景, 但它始终都像是一个遥远外太空的“都市传说”。在这个信息大爆炸但是科技却没有爆发性发展的时代,我们穷尽科技手段确定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 人类是否能借此真的实现一次时空穿越? 在你落入黑洞的一瞬间,现实将会被一分为二。在其中一种场景中,你将瞬间化为灰烬,而在另一种场景下,你几乎毫发无损,并且这两种情形可能都是真实的。虚拟和现实,未来和过去,凡此种种在一瞬间出现,割裂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