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只管去做成长会2月月do书,小强老师带领我们去Do了艾德勒1970年写的经典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讲读书方法论的源头书籍。
以下是这节课的听课笔记和我的收获与行动:
太多的资讯就像太少的资讯一样,阻碍着我们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知识被包装,放到我们的跟前,就像于录像带之余录像机。输入太多,输出太少。我们do书就是通过自己对书本的践行,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理解力。这个无比重要。
今天小强老师主要讲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如何进行主动阅读
以前情景如果有三个say yes。证明大多数情况是被动阅读:
你读书时有没有昏昏欲睡?不知自己主动找,而是被推送。读书时完全沉静其中?读的商业书多经典书少?跟着别人的书单读?
那么怎么破,怎么做到主动呢?小强老师总结了三个原则:
原则一 跟着源头学。
懂一件事不需要知道所有,读经典,便可以一通百通,所以要跟源头学。
一个牛叉的发现=一个牛叉的问题+多领域的探索。
例子:苹果与牛顿;时间管理的源头(小强老师六个领域的探索);思维导图的源头(创始人自我介绍背景)。
一位伟大的作者也是一位伟大的读者!
原则二 要自我发现的学习
得到,樊登,吴晓波知识平台都是指导型学习。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怎样接受。其实这属于指导型学习。
借由好奇去引导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型学习。
原则三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要带着四个基本问题去阅读。
整体来说这么书谈什么?作者着重讲了什么?这本书有多少有道理?这本书跟我有什么什么关系?
例子:小强老师读《如何阅读一本书》问的问题。用自己的经验替换和融合作者的经验。
带着问题去读,主动了很多。但这四个问题不是适合所有的书。不同的书,问自己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虚构类,小说散文,沉静享受。经典方法论书籍,批判的继承。工具类应用。融会贯通类的书,比较式的阅读。
例子:工具类例如《金字塔原理》问的四个问题: 适合和不适合解决什么问题?总体说讲的是什么?如何践行以及可能会碰到什么阻碍?为了让他更适合自己,怎么调整?
第二部分 阅读的四个层次以及什么是检视阅读
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做有系统的检视阅读?
以下三个情况可以略读:如同鸡肋的书;想读但时间有限的书;值得一读但不值得深读。
例如:《掌控24小时》《把24小时装入钱包》解决一天的问题,解决行动层面问题,一天分成场景是一大特色。1个小时读了这两本书,得到三个收获,值了。
略读的主要方法:第一步: 看封面,序言,作者经历,归类。 第二步:看目录,掌握地图 第三步: 索引 第四步 看书衣,信息量很大。 第五步 感兴趣的进去看,看黑体字,图标等。开头结尾都重点看看。
读书是有节奏,不平铺直叙。一字一字看。随时保持敏感,像一个侦探一样发现自己想要的。
我们在略读的时候要注意:1)评估投入产出比。如果读一半没意思,果断放弃。2)专心不等于理解力强。要跳出来带着元认知做自己独立的思考进行功利性思考。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那对于我来说,我的收获:
1 主动阅读的三个原则:寻找源头,寻找一手资料,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带着功利心寻找答案。多领域的探索寻找好问题的答案。钥匙往往不在锁的上面。
2 略读的方法:七个步骤,读封皮,看作者,读目录,进去看感兴趣的章节,随时保持元认知,多问问自己得到了什么。
我的下一步行动:
把那些买了没有看的书,按照略读的方式略读完,并输出三个主要收获。
通过一本书的主动阅读,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