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周四
亲爱的L:
你会关心跟自己生活水平完全不同的人吗?比如比你穷很多的人?
社会确实是分层的,常常我呆在自己的这一层,像三明治里的奶酪一样,无法想像另几层的样子。有时忍不住去探究,却又在现实的猛击下狼狈地缩了回来---特别是在比自己穷得多的人面前----我承认我有一颗玻璃心,我怕穷,也厌憎穷,我不愿意跟穷走得太近,我怕有一天自己也会变穷。
这天,我和CICI一起看了一部反映重庆棒棒军的生活状况的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让我对穷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起初很同情自力巷里的他们,真正的穷苦大众,活得这么艰难;看着看着,开始想他们为什么过得这么苦?他们没有读书,没有文化,他们脑子已经锈了,学不进新知识,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后来,片中老金等另外几个棒棒陆续转行离开了棒棒这个没落的职业找到了新的出路,我又为老黄、老金、老甘等几个固守棒棒生涯不思改变而生气,特别是看到老甘他们几天不开张就去餐馆里找些别人吃剩的饭菜在破旧的阁楼分吃,我看不下去了,那些镜头揭示了生存的艰难,逼仄,灵魂的麻木,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难道你年轻时就不想想怎么努力去改变这么糟糕的境遇?为什么你到老了仍然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到沙里去,不去面对问题?
贫穷确实会限制人的想像力。穷到一无所有的人,每天一睁眼就是饥饿和无着无落,为衣食饱暖而奔波,哪有余力去想第二天、第三天和以后的事,更不会去问自己:你来人世这一趟想要做个什么样的人?
活着,活下去,就是他的命题。越贫穷,越不可能想长远,越不想长远,也就越贫穷,人生成了无望的死循环,像片中的“河南”,不愿当“棒棒”去街头靠打牌赚生活费,每天的日子过得都像撞大运,一天好,两天坏,像无根的浮萍,完全听从外界的指派,有时连吃饭钱都没有。
看看那些空洞、瘦削的眼眶,为了挣钱忍受无底线、无尊严的境遇,会明白贫穷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一个人还有斗志去拼命努力改变贫困,说明他还没有被贫穷击垮,《最后的棒棒》里被贫穷击垮的人从镜头里消失了,那些像“河南”一样意志薄弱而悲观自弃的人,完全受制于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像荒草一样被刈割。而生命并不会因为杰出或卑劣就得以改变时间的刻度。对个体而言,生命的底色最后都是悲凉---或悲壮,或悲惨,或悲哀,拼过的人,在死亡面前无悔无憾;没有拼过的人,无论贫富,只能在最后的时光里悲叹,麻木,迟钝,让自己成为一道即将被淡忘的老疤。
无论如何,看了《最后的棒棒》,还是要用罗曼罗兰的话勉励自己:“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仍然要告诉自己:“好好工作,不要缺钱;缺钱让人脆弱,从而很难拒绝诱惑。”有一点钱的生活,可以保证你有一点尊严,不必勉强去做不想做的。
这样想,突然觉得一直对自己有要求,一直努力去做事,是一件很安心的事,像在黑夜行走,手里有一盏灯。
祝你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