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为交流载体,具有方便和易于保存的特点。不管是怎么变化,文字都不能脱离交流的公用。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跨越空间,跨越背景甚至是跨越历史。不同的文字承载的东西不一样,命运也不尽相同。有些文字,刚写出来的时候就死了,有些为一个人而活着,有些尽管有无数人观赏却没有人驻足。
2017年毛估估可能写了有100万字,但其中有多少是有生命的呢?大多数到了那个不可捉摸的云端,分散开来看,每篇似乎都生命力有限。好在凑了更多的数量,终于积攒了些重量。今天,是又一个潜心码字的一天,感谢方便的网络,大概一天1万字。完成了这个数字之后的现在,下楼的力气没有了,竟然还有力气继续写下来此刻的感受。
看不懂?看不懂!
今天一共写了11个番茄时间,每个番茄时间是40分钟。开始的时候心里是有读者的,一鼓作气写到中午的时候开始着急什么时候可以写完。倒数第二个番茄时间是说,写完这个就可以出去活动一下,接女儿啦!最后一个是说,赶紧收尾,赶紧收尾,终于迎来了幸福完满的一天。就在这个时候,童强跟我说,王老师给了个点评看不懂。正在做家务的我一下子蔫了。看不懂?我又忘记了读者?我的读者到底是谁?我写的意义是什么?我是为了写而写吗?
这个时候,我硬是坚持刷起了地毯,果然重复的刷洗的动作可以带给我宁静和重新打开电脑看文章的勇气。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只是几处前文交代不清导致看不太懂以及不通顺。看到这里既气恼童强又气恼自己。气童强的是不看清楚事实,上来就是一顿棒喝。气自己的是原来对文字还是没有信心。对我来说,写作怎么同时满足自己同时以飨读者似乎这是个怎么也过不去的关卡。
同时感恩的是,在我的身边总是有那么几位朋友,当我悄悄的把文章放在简书的时候,都会默默读完,有时会顺手点赞。还有像冬梅这样的伙伴鼓励要一起写,斯雨这样的伙伴不断的表扬我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还说会等待每一篇的新鲜出炉,而王老师则几乎每篇都点评……
写作是件大事
我自己有套说服自己的理论就是,这个世界上喜欢码字的人不多,由衷喜欢把码字当工作的就更不多了。因为这个意味着爱思考爱表达的人格,坐得住冷板凳去和文字较量,最后还要长期带有使命感的用文字来服务。简直是用文字做牧师,过程中无论是牧的对象,牧的目标,牧的方式都是艰苦的布道。要在这种艰苦里找到快乐和意义,如果非天命那就没有什么人道可言。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正在做的码字竟然不是自己讨厌的,甚至是出于使命感并且有些喜欢的,简直就是天意。而我,乐于顺从天意。这似乎是我透过码字做教育改善工作的自信乐观的来源。在写的过程中,并不那么把自己放在中心地位,而是尝试透过自己的笔,将我所见、所思、所感传达给心中的读者。这大概可以算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我的大事。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自己竟然没有准备好文字,有种临场掉链子的感觉。此刻也只能安慰自己,继续练习吧,持续改进吧!到底该怎么改呢?或许还真得去看看呢!天,再给我一点灵感吧!
在青涩和真诚间的游走
相比于锋利或深沉的思想、娴熟或老辣的语言、流畅或精巧的结构,似乎自己的只能在拙愚中显真诚,追求青色(简单来说,就是追求身心灵的整合)的过程中用青涩以示成长。这既是天资所限,又是在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经之路。如果本没有天才,或者大家在天才之外还有更多的阅读需求,大概我是可以贡献一部分力量的。这也很像我和伙伴们在做的教育事业。
我和我的伙伴冬梅时常讨论,我们不是教育家,我们可以做教育吗?我们想做的教育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对于我们来说的天命是什么?她说,大家太喜欢去讨论和追求应然状态,通俗说就是成功的模样。我们却觉得,更多的人需要的教育不是以既定成功为标准的教育,而更多是鼓励持续成长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里,看到的不是前面的标准,而是身处复杂环境中的每一次努力成长;不是一部分人的成功,而是作为集体的共同改善。
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教育的一部分,被这样的价值观影响。我们称自己走在从青涩到青色的路上,在这个路上,我们努力用真诚看自己,看别人也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