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你的能力大小和才华高低,取决于你对公司贡献的价值,而价格是价值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01
我们首先来说说,月薪2000,什么概念?
这么着说吧,如果你没房没车、公司也不包吃包住,在北上广深,和7-8个人合租一个三居室,租金大约是2200-2500元,月薪2000,你只能选择厚着脸皮蹭床铺或者喝西北风,2017年以上各地区均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薪2000压线飘过;
在内地二三线城市,即使地段稍偏条件偏差的房子,租金也在500-800元,剩下再扣除交通费每月200元,吃饭800元,基本徘徊在生存保障线附近。
拿着仅能果腹的工资,还总觉得老板是蠢货,有眼不识英才,可你往周围看看,自己又比别人强在了哪里?
02
我一个同学,听说最近抑郁了,因为他32岁,又一次失业了。毕业5年,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换了不下10次,可想而知他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比刚毕业的时候强不了多少,薪资也一直上不去。
翻开他的朋友圈,不是对阿里和京东发展的评头论足,就是讽刺公司领导假公济私、目光短浅,遇到问题了,他不是和团队成员一起积极解决,而是幻想,如果我当了领导,肯定不会让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
刚开始聚会,听他大发厥词,大家还觉得他或许真的有惊天纬世之才,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罢了。
但几年过去了,当年最不起眼、还有点结巴的后进生都悄然成了部门主管了,他的口齿依然伶俐, “纬世之才”依然没有找到施展的机会,牢骚依然满腹,只是聚会的时候,大家谁也不愿叫上他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围墙里,自己所见的尽头就是围墙的边缘。也许所谓的“怀才不遇”,只不过是你的自负和作为井底之蛙的一厢情愿罢了。
在这个百万富翁层出不穷的时代,只要你真的有才,一定会有伯乐找到你,并带你打开一座金矿。
怕就怕在,你不仅做得少,而且想得多,不仅愤世嫉俗,而且原地踏步。
03
有一次和一个HR朋友聊天,他说他在面试一个总裁助理岗位的候选人时,问对方,“你觉得自己的岗位竞争优势在哪里?”对方思忖片刻,答道:“我会唱歌、会弹吉他、钢琴五级,计算机二级,哦,还是国家二级营养师……”
Are you kidding
me ?HR是为总裁招助理,不是为总裁找保姆!
除了计算机证书和岗位内容有些许相关外,你那些个多才多艺能保证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发言稿吗?能对总裁的决策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吗?甚至,能安排好总裁一天的行程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交易是不会产生的。
即使出于某种考虑,HR勉强把人留下,但愿意支付的薪资绝对不会高。
这时候的“怀才不遇”,在于你没有认清自己,还找错了方向,和别人依然没有半毛钱关系。
04
那么,在职场中,哪些“才”老板们才愿意出高价呢?
1.专业能力
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理,如果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高手中的高手,必须在这个领域持续发力超过一万个小时,只有这种付出才能带给你成功的可能性。
比如,“披头士”在打造白金唱片纪录的时候,在德国已经进行了1200多场演出,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的演出积累时间;而格莱德威尔花了10年的时间认真做一名记者和撰稿人,才终于写出了第一本畅销书《引爆点》。
2.人际交往能力
卡耐基有一句名言:成功来自于85%的人脉关系,15%的专业知识。
可见,即使有了第一个专业知识,处理不好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看谁都不爽,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也是不利于成功的。
这种交往能力不是体现在你在朋友圈的积极点赞上,而是你在享受别人带来价值的同时,在别人遇到困顿苦恼时,能给与一个拥抱、一份理解和一把援助。
长而久之,你自己的人脉网络就搭建起来了。
3.学习能力
上海昆山厂区,作为富士康在大陆的第二大着陆点,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用机器部分取代人工,员工从最多时的11万人减到了目前的5万多人。
被裁的6万人,如果只会做简单的生产线工作,可想而知,随着机器和AI的普及,他们几乎没有再就业的可能。
不管是在职人员还是在校的大学生,都应该有终身学习的认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一专多能,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