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欢迎回来。今天我们分享一本书叫《高效能法则:不卷不焦虑,做更多对你重要的事》。直译就是“好心情生产力”。听到这个书名,你或许会立刻联想到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等诸多工具。然而,这些都属于“术”层面的内容。我更倾向于从“道”和“法”的层面进行探讨,这也是我想要与你分享这本书的原因。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因工作太多,加班加点也无法完成,尤其是连续几天高强度工作后,精神和体力消耗得差不多,自己的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错误不断。甚至开始自我怀疑和内耗,越用力越做不成,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疲惫,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本书就是通过最新的心理学、脑科学等结论给我们提供解决方案。
“好心情生产力”也叫“生产力科学”,相比起高效率,生产力科学的内涵会更广泛。它不仅包含了做事高效,也包括了高效做事背后,健康快乐的人生状态。
此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好心情生产力会让你更高效?第二部分,如何将好心情生产力融入日常?第三部分是怎么长期坚持?
咱们今天就先聊聊第一部分
好心情能提升我们的能量。当你特别投入地做一项工作时,当你周围的人总是鼓励你时,你就会感受到这种能量。它有许多名字。心理学家将其称为 “情感”能量、“精神”能量、“心理”能量或者“动机”能量;神经科学家称之为“热情”“活力”或“能量的唤醒”。虽然名字不一样,所指代的“东西”就是这么个东西。
这种神奇的能量来自哪里呢?简单地说,就是好的心情。积极情绪与四种激素紧密相关——内啡肽、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而这四种激素通常被称为“让你产生好心情的激素”,它们都能让我们取得更多成就。
内啡肽通常在我们进行体力活动、承受压力或感到疼痛时释放出来,它能带来愉悦感并减轻不适感,而内啡肽水平的升高通常与我们的能量和动力提升相关。
血清素与我们的情绪调节、睡眠、食欲和身心幸福有关,它让我们产生满意感,并赋予我们高效完成任务的能量。
多巴胺又被称为“奖励”激素,它与驱动力和愉悦感有关,它的释放能带来满足感,让我们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催产素被称为“爱”的激素,它与社会联系、信任和关系建设有关,能增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提振我们的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这些让人产生好心情的激素是良性循环的起点。当我们心情好时,我们就会产生能量,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而效率的提高又会带来成就感,让我们重新产生好心情。
作者给了我们三个提升能量的途径,他们分别是玩、权力和人。
这里的玩我理解就是好奇心,就是把工作当作一个游戏,干工作就是玩游戏。
书中举了一个物理学家费曼的例子。费曼27岁的时候就被誉为那个年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但是当时他已经厌倦了物理学研究,成为一个自称不做任何物理学研究的物理学教授。有一天,费曼独自坐在大学的餐厅里,看到一个学生不停地把一个盘子扔到空中玩耍。他注意到盘子在空中飞行时会摇摆,但是刻在盘子上的康奈尔大学的标志似乎比盘子摇摆得更快。
这引起了费曼的兴趣。但研究这个可不会让他获得诺贝尔奖,他是帮助破解核裂变密码的科学家,不是研究陶器在空气中的特性的。后面他开始反思当初是什么把他吸引到了物理学领域,“我曾经很喜欢研究物理。”因为我当时就是在玩而已。我喜欢什么,就去研究什么——与它对核物理学的发展是否重要无关,只要我觉得它有趣好玩儿就行。就是这个觉得有趣好玩,费曼教授对盘子旋转问题的兴趣最终使他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建立的物体摇摆模型帮助人们理解了量子电动力学,这是一种描述光和微小粒子如何在量子水平上相互作用的理论。
有类似经历的不止费曼一个人。书中介绍了至少有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玩乐。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支持这一方法。心理学家越来越相信,玩是提升真正生产力的关键,部分原因是它为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放松感。正如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所说:“玩的心理功能就是,它让个体通过参与令人愉悦和放松的活动来恢复其疲惫的身心。”
我们的大脑天生热爱趣味,一句“如何让这事变得好玩?”常能开启创意闸门。游戏心态的精髓是:对结果举重若轻,对过程全情投入。
第二是权力,我个人觉得是翻译的问题,这个权力是指掌控力,掌控感。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对人类的工作表现和幸福健康而言,我们的能力很重要,我们对自己能力的感觉更重要。”简单来说就是相信自己能行,是确保自己能行的第一步。2014年,班戈大学的科学家公布了一项有关自我对话力量的研究成果。每位参与者都接受了“力竭时间”测试,即他们骑行多长时间后会感到精疲力竭而无法继续下去。然后,实验人员让他们冷静两周,就像我们前面实验中那些疲惫的骑行者一样。不过,这次实验第二阶段的做法有所不同。两周后,当参与者回到自行车旁时,他们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接受了积极的自我对话干预,实验人员向他们展示一系列激励性的话语,比如“你做得很好!”或“你能做到!”,等等,并让他们选择其中的四句话在骑车时说给自己听;而另一组人则没有得到这种提示。
科学家们以为,仅靠这种微小的自我激励行为肯定不能改变参与者的表现。但事实证明,真的可以。接受了特定“自我对话干预”的那一组,在骑行里程达到50%时,他们的RPE(“感知消耗率”,或骑行时感觉到的费力程度)明显降低,而TTE(“力竭时间”)明显拉长。另一组人的表现则与之前完全一样。
这项研究表明,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你就可以大幅提升生产力。当你感觉不够好,不敢冒险的时候,只需要不断大声说出来就有很神奇的效果。有一次在听李笑来的谈话节目中,就介绍了这个方法,核心原理就是你的大脑作出决策要比找到理由快零点几秒到几秒钟,你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不断劫持你的大脑,达到你想要的效果。这里有个窍门就是一定要说出声。
提升自我效能感还有个有用的方法是寻找榜样。如果他们能行,我也能行。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方法。通过让自己沉浸在替代性成功体验中,你将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信念:如果他们能行,我也能行。
真正的掌控源于行动本身。曾国藩以文官之身创建湘军,正是“边做边学”的典范。他一生写下1500万字家书,践行“教学相长”的“学徒效应”——分享所知,能力反得淬炼。当你将“不得不做”转化为“我选择做”,便握住了强者的权杖。看看为了获得控制感你能做些什么,即使在你不能如愿掌控局面的情况下,你还可以选择工作的方式。尽管结果并不总是由我们掌控,但是过程和心态却由我们自己决定。
第三个关键变量是人。是我们身边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能量。作者把这个能量称为关系能量。想来你对这个并不陌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提供情绪价值。有朋友在身边,生活会更有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第三个能量来源是“人”。有些人天生就能提升我们的能量——关键是要找到他们。
首先,成为一名团队合作者。试着把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当作战友而不是竞争对手。斯坦福大学一个实验很有意思,他们将35名参与者分成3~5人一组。参与者们见面并做自我介绍之后,都被带到一个个独立的房间。然后,科学家们给每个参与者一道难题,告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花多少时间破解这道难题。参与者们解题几分钟以后,他们所有人都会收到一份手写的解题思路提示。所有的提示都是一样的(而且确实很有帮助),但有一个关键的区别:有的参与者得到提示时被告知,这些提示是由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专门为他们写的;有的人则被告知这是他们刚刚见过的一位同伴为他们写的。这个微小的差别极大地影响了参与者对实验的感受。合作组的参与者们愿意在这道题上花费的时间比另一组长48%。原因是他们建立了“战友心态”。
其次,与他人建立联系也意味着帮助别人,并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我们不仅很少帮助别人,我们也很少寻求帮助。所以试着问问自己:我能做点什么来使别人的一天过得更好吗?《影响力》这本书中有个“承诺一致性原则”,该原则认为,一旦人们做出某种承诺或行为,他们更倾向于保持一致性,从而可能重复类似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帮助了别人一次,他可能会为了保持自我形象的一致性,而再次提供帮助。
最后,记住在人际交往中最常被遗忘的一个事实: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沟通很多时,你往往沟通得还不够。问问自己:你是否还有什么信息没和别人分享,而分享这些信息可能会让他们开心一整周?
在我看来,人际管理,其实就是聪明地释放善意,求助在职场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必要的能力。我们总以为是先遇到了好事,人才有好心情,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其实我们可以主动想办法让自己拥有好心情。这也是为什么乐观主动的人,更容易成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