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四季完结,新一季的《奇葩大会》招募又开始了。
我还记得自己当年第一次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只会笑。后来慢慢发现,原来这群牙尖嘴利的奇葩,也会让你哭。
然而,越跟下来,越发现,他们选题上的野心越来越大,但始终缺失能hold住这些大课题的高度。
这个高度,就叫做信仰。
或许,是在他们那样的平台条件下,没法说这些话吧,说了也不能播。
于是,整个第四季里最好的一个选题,“父母想和老伙伴去养老院,你会支持他么?”就这么尴尬了。
这个辩题,张泉灵说这是个“真话题”,马东说一群人都哭得跟鬼似的,用马薇薇的话说:“两个选择,都是错的,这是最难受的。”
更尴尬的是,他们还在争论着,两个错误的选择中,哪一个更靠谱一些,更高尚一些。
人到老了,到底是需要家庭的温暖,还是专业的护理?都不需要。老人真正的需要只有一个,就是学会如何面对死亡。
我知道,看到这里,好多孝顺的孩子就要含泪怒骂“妈卖批”了,可是你是否真的能保证,谁也不提及这件事情,老人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了呢?以及,大家都讳莫如深,那他就不害怕了吗?
成年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既不理解孩子,也不理解老人。总是一厢情愿地想着,让对方吃饱穿暖不受伤害就是照顾,其实这不过是在养宠物,为的也只是自己需要的那一点陪伴吧。
何况今天的孝子,都在朋友圈。还得是母亲节和父亲节当天的朋友圈。
觉得自己很孝顺的人们啊,想过你家里年迈的亲人,他们在经历的,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么?想过他们日日面对的是人生最严酷的考验么?想过他们每天面对白白流逝的时间时心里作何感想么?甚至,想过你与他探讨墓地的选址时,他心里强忍着的痛苦么?
马东有一句话说得好:“我妈是我的百分之百。”那么,面对人生最焦虑最恐惧最难熬的这一段时光,你为生你养你的这百分之百,在他最需要支持的这一点上,到底能做多少?
答案是零,你什么也做不了。
我的姥爷是全世界最爱我的人,也是我最爱的人。他今年八十多。前年中秋,我刚刚回到家,他就病了。其实不是什么大毛病,但他就是想要去医院做一个检查才能安心。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秋的夜晚,我陪着这个带我上山带我下河给我讲骡子和马有什么区别的老人,孤独地坐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医院检查大厅里等待验血的结果,当我跟他说“姥爷你别害怕啥事儿也没有”的时候,我的姥爷他抓着我的手,唉声叹气地叫着我的乳名,幽幽地说:“孩子啊,眼前这个坎儿,过不去啊……”
他放过牛,打过仗,得上过疟疾,甚至还在抗美援朝时渡过江,也不是没见过生死,但他在面对自己的死亡的时候,对我说,这个坎,他过不去。
于是,我开始研究老人的临终关怀,我开始为了他认真研究生死。我用难看得要命的书法为他抄心经,我给他读大学,读庄子,读了凡四训,最后我干脆把我自己写的很多东西印成一本书给他看,然而根本没用。他听不懂,我也说不清——假如我直接告诉他,生死都是一样,生命不过是换了一套衣服而已,没准就要爆发一场“老革命分子”批斗“年纪轻轻搞迷信”的家庭惨剧。
于是,我只能先把这件事放下,在心里暗暗祈祷,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到一个好办法。
其实,我知道的,我tm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时代如此,思维的惯性也如此。可是我们到底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死亡,和即将死去的家人呢?
是逃避,还是恐惧?是认真应对,还是把他放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等到最后的审判轰然到来时再慌乱处理?你希望你爱的长辈如何走过这最后一段时间?你希望你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过程?你希望自己在晚年面对死亡时保留几分从容与体面?你又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多年之后如何独自面对这场终极考验?
毫无疑问,我们爱自己的亲人,我们希望他们永远幸福——于是这个永远,就应当包含出生、成长,和死亡。
希望有一天,我们有能力为老人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一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教育——教育他面对生命的倒计时,不害怕;教育他面对分离,不痛苦;教育他在独自面对人间最大的未知时,不恐惧;教育他如何拥有一颗强大的心,去坦然面对自己这一生的功过是非,以及自己即将到来的,这短暂一生的消亡。
生命是一场轮回,愿我们来去都能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