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夜铺天盖地的新年祝福中,我正坐在电脑跟前看着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2018跨年演讲》。
非常能够理解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为什么会取名叫“时间的朋友”,时间真的就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至死相伴的一个朋友,不离不弃,但它有也有任性的时候,它不愿回头,不愿等你,它有它的节奏,我们想跟它做朋友只有一个选择,跟它同步,与它携手。我们既没有办法走在它的后面,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它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却又总是滴滴哒哒自顾自地流走,无论你有没有感知到它的存在。
人,真的是越大越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昨晚倒计时数到0的时候,儿子在我身边,我伸出手来跟他握手,说新年快乐,儿子也祝我新年快乐。这个时候,他心里想的也许是:又到新的一年,而我心里想的是,又过去了一年。
为什么孩子会觉得时间过得慢,而成人会觉得时间过得快,有看过这样一种解释:一个5岁的孩子,他的一年是他所过的时间的五分之一,而一个30岁的成年人,他的一年是他时间的三十分之一。一年记忆的长度不同,五分之一和三十分之一的差别,造成了一个觉得过得慢一个觉得过得快的感觉。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可信,但是我们记忆的盒子是会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装满。60岁的老人,他的一年也只占他人生的六十分之一,所以他会觉得一年太短了,白驹过隙。他的脑海里已经储存了六十年的记忆,大脑里记忆的盒子剩下的不多了。
对于孩子,新的一年到来,他很容易对未来憧憬,因为回忆只在他大脑里的很小一部分,他还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新的记忆。对于成人,新的一年到来,意味着一年已经过去,我们已经明白了生命的有限,即使能够活到100岁,也是感觉是在倒数,只是我们不知道它到访的真实日期。
2019的钟声敲响,2018已成历史。每一年的跨年,仿佛又回到一个新的起点,不管之前的我们对2018有怎样的期许,站在新的起点上,那些快要丢失了的信心又重新回来。新的一年,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要做哪些事…翻开手帐一年前的那一页,细数着一条条制定的看上去很有效的计划,有些不忍看了,又是一次满满的期待,而现在,有稍许懊悔。
说好的每周跑二次步呢,说好的每周更文一次呢,还记得当初定下计划的时候,有月计划、周计划,看似可行性很高,实则却遇上了最简单的问题,是坚持照着做了还是没做。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下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话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历史很有意思,对现在的结果我们倒推原由,比如我们站在现在,回看过去某一个时间节点,把现在的结果和当初的事件串连起来,会发现如果只是对那个时候的事情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结果影响,认为由我当初那么做了,才有了最后成真的可能性。比如一年没有读够50本书,是因为我没有坚持。但是如果对事情了解越透彻,反而就越难解释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情而不是那个事情。计划没有有效执行,到底是没有坚持,还是这个计划并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计划太多以至于没有办法把精力投入在一件事情上?还是根本就是跟风?也许一年读50本书对我来说根本就做不到,但当时还是豪情壮志、感动自己地写下了这则计划,现在没读到,真的就是无可避免的事了。当初就站在那样的十字路口,只是我们的选择毫不明显或者自己没有意识到。
又站到了新一年的起点上,和去年的起点总归是不一样的,起码我们又增加了一年的经历,剩下的时间又少了一年。年初立下的flag,年末再来看,也许当时有很多个时候可以选择。罗振宇在跨年演讲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想跟时间做朋友,可是你问过时间它愿意跟你做朋友吗?的确,让时间没有质量地溜走,它还怎么愿意和我做朋友呢?今年我还是会做计划,只是在选择的路口,会多想想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能改变的领域,采取积极的策略。别跟时间较劲,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相信积累的力量。将来,时间就有可能愿意做我的朋友。
不管过去一年的时间是占到我们生命中的多少分之一,再谈起,不会再是时间过得好快呀这样的感叹,而是过去的一年,丰盈而又充实。时间能够拿来衡量的,不是快慢,而是质量,我们都应该让它更有质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