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1周年之日,近几天一篇名为《一生欠安》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读了之后实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生欠安》是以鲁迅先生原配朱安视角的故事,越多人了解她的故事就越同情她,的确,朱女士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一生,默默等待41年,槁木枯井一般的生命引人唏嘘。可是慢慢的,越来越多的观点把矛头指向了鲁迅先生,变成了破口大骂先生是渣男,甚至引申到许广平先生,渣男小三骂得不亦乐乎,种种口诛笔伐令人瞠目结舌。
其实,抛开时代背景谈这个问题无疑是耍流氓,包办婚姻对人的戕害无需多言,何况鲁迅先生还是被一封“母病危”的电报骗回家乡成亲的,这段婚姻可以说是毫无感情基础,先生在新婚之夜让朱女士独守空房无可指责,难不成先生明明对她无爱还要再和她同房才合适?
其实定亲之后,鲁迅先生对这个位未婚妻,也是做过努力的,嘱咐她放小脚、进学堂读书,是曾希望妻子能和自己并肩而行的,可叹朱安从小深受封建教育桎梏,周遭环境闭塞,始终未曾冲破束缚,这才是埋下这段悲剧婚姻的开始,而并非那只下轿时掉了的绣花鞋。
从朱安的角度看,鲁迅对她非常冷淡,不曾有半点夫妻之情,从旁人的角度看,鲁迅对他不闻不问,凉薄之极,可是有几个人,又从鲁迅先生的角度考虑过呢?18岁,在外留学的新青年突然被通知订亲,几年后因担忧母亲身体欠安,匆忙赶回家,面对的却是一场荒谬的婚姻骗局,早已嘱咐过未婚妻的事被完全遗忘忽视,鲁迅何其无辜,必须面临和接受这一切,唯以冷漠对之。
更何况鲁迅的做法,不愧铮铮铁骨之人,不爱就坚决不与其同房,不给予温情,不给予她错误的希望,考虑到若是与她离婚,将令其无容身之处,劝她以周家义女名义改嫁遭其坚决拒绝,这种情况下,依旧一直赡养她,并且从不以自己婚姻不幸为理由放纵肤浅欲望,这才有朱安劝他纳妾他反而勃然大怒斥为“颇谬”之语,对比同时代人种种不厚道的做法,鲁迅先生对朱安女士实在是仁至义尽。
这篇文章令我不舒服的地方比比皆是,有借周作人之口无端抹黑鲁迅人品之嫌疑,还对鲁迅和许广平的婚姻充满敌意,把朱安这个可怜女子的“心理活动”描述得好像宫斗小说,恨不能对作者说一句“放过朱女士吧,她没有这般故作矫情”。
实际上,鲁迅经过了17年的无爱无欲婚姻才和许广平走在一起,说明他们是真正的灵魂伴侣,旁人实在无理由借朱安之口将许广平描述为一个入侵者;更过分的是,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一如既往担负起赡养朱安的责任,也被刻意解读为胜利者对失败者不屑一顾的施舍,真是左右都是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这段冷冰冰的婚姻中,朱安是受害者,鲁迅无疑也是受害者,那个新旧交错的时代,那个传统与新锐交锋的时代,这样的婚姻悲剧数不胜数,这是时代的悲剧,也许正是鲁迅先生从与朱安的这一段窒息的婚姻里,让他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关在铁屋子里昏睡的众人”的愚昧有了更深刻的切肤之痛,才有了《狂人日记》、《祝福》这样血淋淋振聋发聩的作品。
那个时代造成了无数不幸的婚姻,朱安和鲁迅都只是其中之一,何苦借朱安之口苛责鲁迅?朱安女士的怨也罢恨也罢,只能以她自己的说法为准,依我看来,破口大骂鲁迅是渣男许广平是小三的,不过是借着朱女士的口宣泄自己的情绪罢了,以朱安的性格,未必愿意听到有人骂她的大先生吧。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多少人和事已洇灭于尘土,多少事实和真相被尘封忘却,因此我们对过去人的评论,如果一味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那个单方面就贸然下结论,抓住一点死命脑补,必然走入谬误,甚至贻笑大方。我们理应客观立体,结合时代背景,以详实的资料为依据,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印证,这样的评价方不负还原历史之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