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7
事件原由
我最近意识到自己心情不好,我使用一本书上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书上的改变认知的方法总共分三步:
1.写下否定的声音
当自责的声音萦绕在耳畔时,用笔去捕捉那些挥之不去的想法。
2.查认知错误清单
书中列举了10种常见的认知错误的类型。将自己的想法和图书上面的认知错误列表进行对比。让自己更清晰自己犯的认知错误。
3.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用更理性和客观的方式去重新认识自己的想法。
个人练习过程
声音1
否定声音1的内容:
我不管好坏对错,任由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想法中会用“事妈”一词称呼自己。
对声音1查询清单:
通过查询认知错误清单我认为声音1的逻辑错误是“贴标签”
对声音1重新审视:
如果从非暴力沟通的角度解读的话,那么这种思维方式错在哪里呢?贴标签这样的行为是用某个人在某些事件下从某个角度看到的某种行为特征来代替整个人。举例来说:我在某次做事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或者之前没做过,或者我对办事规程不清晰等原因,导致我做过程中出错,进而需要重复做这件事。和我共事的人可能觉得麻烦他了,就情绪失控,用指责的方式来应对这个问题。据我观察指责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给对方贴上某种负面的标签。或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是被贴上了“事妈”的标签。但实际上“事妈”一词并不是客观的描述事件中的人,更多的是来自说话者的感受,表达的是内心愤怒和不耐烦,以及自己希望事情进展顺利,希望自己的指令被理解的需求。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习得了“区分观察和评价”和“不用指责的方式表达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中有太多对人不对事的情形发生,所以很多情况下当事情的发展不符合预期时,很多人是用指责应对,刚好被我赶上了。当然这只是解读了外部原因,那么为什么别人在收到指责时不陷入自责,而我会呢?这就要分析下内部原因。
如果从人际沟通分析学(TA)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内因的话,是因为我幼年时期,不断地收到来自权威的用贴标签的方式进行的指责,比如,父母可能会说:“你咋恁XUAN 嗯!”,“你这XUAN 种”,“唉呀!你真是笨蛋!”,我在不知不觉的中内化了这样的评价方式,或许也内化了评价的内容。在我经历的某件事的时候,可能又让我激起了这样的记忆。我从当下的情景回到了过去被权威指责的记忆,往事又开始在我大脑里放电影。我从关注外界转向自我的内部对话,内心上演一出权威训斥弱者的批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