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年,以为教育培训行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传统的发单地推家长已经不感冒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绞尽脑汁策划活动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吸引家长孩子,累的跟个狗一样,不用减肥自然瘦了十几斤,心生退意。
过了三年,尽管在两步一个文化机构,三步一个艺术机构的竞争下,仍觉得还有很大空间,事实证明,大量资本也正在涌进教育培训市场。而且教学,市场人选完全跟不上培训机构高速发展的节奏。这篇文章不讲培训这个香饽饽到底吸引力在哪里,家长的一个点就够了——教育焦虑症
02
下午六点一般是吃饭时间,老师们都去吃饭了,我在办公室处理一些文件,前台妹妹跑过来:姐,来了个妈妈带着孩子,很有钱,开豪车的,你去接待下吧。
有钱的家庭一般是很注重教育了!
我还没开口,穿着得体,化着精致妆容的妈妈笑意盈盈地开口了:老师您好!老师您好,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的课程。
我没有急着介绍课程,先请她坐下,让前台倒了一杯水,我先观察孩子,试图和孩子聊一聊。孩子3岁左右,一会儿玩着手中乐高,一会到处摸摸看看,并没有理我的意思(小孩子这个年龄再正常不过了),一旁的妈妈急了:老师叫你呢,宝贝,你怎么不理老师呢,你这样不礼貌,你给老师打个招呼,老师叫你啊……
“没事的,家长”也许她担心我认为她家孩子没有教养。
“不好意思,他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这个让我很苦恼,我也想看看他能不能通过这个课程有所改变。”
如果说谈单过程是场机构和家长的博弈,这位妈妈首先就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没办法,在孩子的问题上,再厉害的家长遇到一点点的问题也会把问题放大——因为焦虑。
我想我不是一个合格的“销售”,我找到了销售的“痛点”,如果通过放大,加上家长的经济基础,当下成交也是十拿九稳的事。但是接触的家长多了,你会发现,还有比成交更有意义的事——关于教育的探讨。
那晚,我们聊了三个小时(我一班晚上的时间相对空闲一些),大概孩子在幼儿园什么情况,了解过什么培训课程,家长的期望值是什么我都了解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妈妈极度的焦虑——为什么我的孩子坐不住,为什么我的孩子一有困难不能自己尝试就开始寻求帮助。
在她和我聊的过程中孩子也有一些表现印证到她的说法,妈妈说:您看,他就是这样。
似乎为了向我证明她没说谎,我孩子就是这样……
我告诉她:孩子就是正常表现,我举成人的例子,举其他小朋友的例子,也就是想告诉她,是妈妈您对孩子的爱过于焦虑了。
当它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的时候,她才很抱歉地告诉我:耽误您了。我们下次试课,您一定要联系我!
与此同时,被她认为极不专注的孩子也在我们旁边玩了三个小时,还不愿意离开。
妈妈的焦虑来自于自己的无限放大!
03
“姐,你是怎么谈下来的,他好像不喜欢这个课程。”四岁的程程好像全程都不太配合我们的上课老师,妈妈也在课堂,当然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一般来说,孩子试课表现过于糟糕,我也不会通过什么技巧让家长报名,因为后续的学习会是很大的问题,这个情况特殊在于家长意向特别强烈,而且孩子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物,除了吃糖!这让家长感到恐慌。
不爱动手,不爱玩的孩子几乎是没有的,除非是有一些病理性特征,但是这个孩子并非不愿意动手搭建乐高,而是不敢。孩子放在嘴边的话是:我不要,我不敢。
这必定是和家长平时的教育中过多灌输标准答案而孩子又不能达到有关系了。
第一次正课进行的并不顺利,一开始能够正常进入教室,当妈妈从窗户看到孩子坐在前排背对着老师时,未经同意打开教室门提醒孩子换位置面对老师,甚至强行动手连同孩子搬动了板凳。接下来,就是孩子再也不能正常完成课程,一直在教室游走,嘴里一直说着我不要。然后我建议让孩子到外面玩,课程还没结束的时候就离开了。
第二次正课来的时候妈妈告诉我:老师,家里的乐高他从来不玩,上次上完课程回去他竟然自己搬出开搭建了。
这次课程我让父母到处去逛逛,有事我会打电话给她,教室的课堂孩子依旧没办法进行,但是我陪着他在另外的教室玩了一个半小时的乐高。
妈妈也惊喜不已,他竟然可以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呆一个半小时。
我告诉妈妈:不要用他和别的小孩比,也不要给他所谓的标准答案。您的孩子需要认同感。
妈妈的焦虑来自于不当的期待值和过度的干预。
04
社会竞争这么大,作为父母焦虑是难以避免的,有时候我们看待教育要去评估究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作为培训机构,能够帮助孩子从知识体验上提升,但是解决不了源自家长自身的焦虑感。
也给培训同行一个建议,不要盲目夸大课程的作用,迎合家长的焦虑感。让家长看到课程真正的价值点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