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的教育还看不到那个未来的美好明天
2017/12/15
近年来,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既有虎妈狼爸精英教育模式的热捧,也有自由主义思潮下个性放养的膜拜,既有传统国学的日渐昌隆,也有西式欧化国际教育的盛行,但遇见更多的,则是在种种模式风气之中左顾右盼游移不定进退失据焦虑迷茫的各种群群。
这进退失据表现在最矛盾的地方,就是既想要自由生长,又想要高分满卷,既想要时间自由,又逃避“题海训练”。
这本身并没有错,也不完全矛盾,但完美之所以完美,只是因为它永远处在追求状态。现实的坚硬和嘲讽在于:贪多求全势必负重前行,一意孤行永远胆战心惊。
吊轨的是,最希望孩子能成为碧草蓝天中的幸福场景的人,最不能承担没有碧草蓝天的幸福背景。
经济学家早就以投资理论分析了现代家庭对于教育的追求背后的现实利益,对一个孩子的投资回报以利益最大化来计算投入和产出,是绝大多数家长内心的盘算准则(当然这个回报不仅指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更指向预想中的子女未来幸福生活场景的最大化),所有的兴趣班,辅导班,名校选择,大学专业考量到最后都融汇成某种幸福生活的未来虚拟场景想象中。对于不能侧身其中的恐慌和盲目投资的担忧,构成了当下大众对教育模式选择和教育利益诉求考量的底线和背景。
一句追问是:我们这些当了家长的,真的具备了成熟理性的“投资人”条件和教育素养了吗?
最应该给孩子减负的,不只是学校和老师,还有家长。最应该让孩子轻松欢笑的,是大人承担起他应该肩负的责任。
你做好了对当下的教育说一声“不”吗?你敢于承担你孩子的不优秀不冒尖,做好了让孩子坐在路边鼓掌的真正心理准备了吗?你终于陪着你的孩子寻找到了另一条他真正想走的路了吗?你做好了让他成为小径分叉的花园中那少有人走的路上一员了吗?
武志红说,成人世界是一个“巨婴国”,虽然这类概念更多像是一个标签,但的确是成人自身性格的不完美以及对于完美生活的渴望,构成了当下家庭教育对子女教育充满美好梦想的潜意识症结——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重新来过。因为自身某一方面的缺失,所以在具备未来可能性的下一代子女面前,我们会显得那么迫切渴望而“择善固执”,同时焦灼忧虑患得患失,我们希望代偿理论发生在我们的子女身上——我所不能拥有的美好,我期待在你的身上实现。而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必定只能走向属于他自己的那个未来,并非是我们能设想和替代描摹出的幸福图腾。
在经济发展带来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教育的短视,投资性,恐慌和非理性造成的盲动可见一斑
基础教育的美好梦想之后,是中学教育的啪啪打脸,大学教育的频频失望之下,是就业无门的苦苦寻找。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灼背后,始终游荡着的是我们那颗不甘平庸梦想飞升之心所做的阶层飞天梦。
这不是大众的悲哀,而是现实的残酷;这也不是梦想的虚幻,而是我们和我们的社会都还没有条件,发展到我们能够看到却够不到的美好阶段出现的饥渴症,当然更可悲的是,是改变当下困境的行政之手在利益大盘底下依然看不到出手掀盘的迹象。
当然逆袭者始终存在,其中也不凡真实的励志案例频频出现。矛盾的地方在于,你做好了这样做的准备了吗?
矛盾的另一方面是,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个体的成功之路并不具备简单的复制粘贴的可模仿性。甚至连学习也是似是而非,每个个体的成功之路似乎都是独自摸索和个性实践出来的。
更可能令人失望的是,即使家长成为了这方面的教育专家,孩子也并非就天然就会成为你预想中的那类优秀者,儿童本身的特质和发展轨道依然充满变幻莫测的不可预估性。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各说其词莫衷一是,那就是: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教育改革,永远不会有众望所归的模式出现,教育改革,走到最后的模样,恐怕就是百花齐放,野草蔓延,是社会成熟宽容到多元化发展有了出路之后的自由选择,万类霜天竞自由。
当下,蒙台梭利幼稚园,华德福教育,国学私塾,国际学校,衡水模式,碰撞冲突,夹杂前行,虽然主流教育模式依然是铁板一块,但全球一体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时代的突飞猛进,教育已经开始有具备另一种破冰的可能性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真正的发展是自我发展,与其怨天尤人,在夹缝中的怨念深重,不若从改变自我开始,与其期待被救,不若先学习如何谋求自救吧。
愿你在这寒冬冷夜,能看见春天不久将到来的希望曙光,并让这曙光照临到你孩子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