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能正视高三那一年,因为那一年包含了太多痛苦的回忆:学书法、艺考、高考……在别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大学之路我走的却是那么艰难,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我却在激流中抓住一苇求生。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高三那一年并不只是我生命中痛苦的回忆,它还是珍贵的宝藏,一直在激励我前行。我时常想,在那么困难的境地里我都成功的走了出来,还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
那年我高三。我所上的高中是我们县的第二所高中,也是最烂的一所。在我们学校里,大家不以学习为荣,如果你稍微努力一点,就会有人认为你是假正经。每年毕业生有一千多人,但是靠文化科走本科的绝对不会超过个位数,有时候可能不超过5个人。我所叙述的没有半点夸张。
剩下的人有两条路可走,一:上专科学技术;二:学艺术走本科。我就是剩下的人,我选了第二条路。
本人对书法有兴趣,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在小学的时候就自备笔墨练习了一段时间,上了高中发现还有这个专业,还能考大学(我文化课是真的差)!我仿佛在绝望的大海里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我紧紧地抓住了它。也是后来才发现,原来许多人也同时抓住了它。
我们学校以艺考著称,就是说学校升上本科的大多都是艺术生。所以我们的教学体制很健全,我们高一就有兴趣班,高二集中练习,高三上半年集训。
真正的考验在高三上半年,经过高一高二的训练,大家都有了些功底,但也只是把字写成形而已。别指望谁能在短暂的练习中就能成为书法家,那是痴人说梦,我们一群人都处在绝望的边缘。
需要明确的是,书分五体:真草篆隶行,五体里面又有无数名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广临摹,专一体一家。因为考试分临摹与创作,临摹内容不定,创作内容确定,书体可以选你擅长的。
如果说别人的高考是一个完整的阶段,那么我们被截成了两段,艺考和高考。高三上半年,为了集训,学校给我们停了课,以便我们能在书法楼里天天练字。
那时能表现出天分的人是极少的,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被如何安排,因为升学率简直低的可怜,三十几个人最后能有两个成功就不错了。现在想想我们当时的艺考就像大学里的考研,大家一开始都信誓旦旦的准备,刚开始就有人放弃,后来有些人坚持不下去,到最后有些人不敢上考场。
到了冬天,我们的日子更苦。山东的冬天十分寒冷,我们每天都要把手露在外面写字,有时候手会冻的不听使唤。临近考试那一段时间,大家变得越来越紧张。我们专业课老师每天都会去给我们点评作业,指出我们的不足,以便改进。但是一个人在写字上的不足正是他致命的缺点,人的缺点是很难改正的,或者说你很想改正,但是无从改起。
在临近考试那几天,每天都会有同学被批评哭。感觉都要考试了自己还有这么多缺点,肯定是没戏可唱了。
现在想想,当时支撑着一群看不到希望的人的是什么,是毅力,信心,勇气?仿佛都不是。在我进入大学学习的这几年,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好像明白了一些,因为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这一条路,要么成功,要么出局。
我们无需太多理由,也无需太多勇气,就像巨鹿之战中的项羽,这条路上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在上课之余,老师偶尔会和我们谈起大学的生活,结合在杂志上读到的,我幻想出一个美好的天地,那是自由的国度,是个尽善尽美的事物。当时在我们看来,大学是一个比天堂还要美妙的事物,因为天堂要等到死了才能进去,大学却是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就可以获得的,那是诗酒年华最好的归宿。
高三那一年,我们一群人置身汪洋大海,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根救命稻草,或就此沉沦,或成功渡至彼岸!高三寒假刚过完年,大年初三我们就返校了,为考试做最后的模拟。经过半年的集训,终于迎来了考试那一天。我们整装待发,斗志昂扬,心里默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
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艺考之旅并不是一次痛苦的回忆,那里有许多故事,是一次成长的历练。
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全班同学一起,基本都在一个车厢。因为春运,我们都是站票。大家分散在不同的座位上,偶尔相视一笑,以掩饰心中的焦急与迷茫。现在还记得,在车上遇到的一对情侣,南方人,坐了很久的火车。
我已忘记他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只记得我们打了一下午牌,他们夸我“看着就聪明”。
艺考的时候还不知行李箱为何物,我只背了一个大包,里面装了衣服、鞋子、袜子、考试用具,后来还装了沿途城市买的各种纪念品。当时一个背包,竟然装了那么多东西,还装得下,现在想想简直不可思议!
因为这是第一次出去“游玩”,是一次考试,更是一次旅行(那时候还不懂什么叫旅行),见到什么稀罕的玩意儿总想买了回去。
后来走了许多地方才发现,当时的稀罕玩意儿遍布全国各个景点。
不同的学校设在不同的考点,不同的考点又在不同的城市。我们便在四五个城市里来回奔波,通常是在这个城市考完,马上就要坐车去下一个城市考试。我记得当时去了四个城市考试,潍坊、淄博、临沂和济南,只记得第一站是潍坊,第二站是哪里,从哪里回的家我已记不得了。
半个月的时间,我考了11个学校,一个学校考一天,还可能在不同的城市,我们当时行程的紧张可见一斑。我们有时候能住宾馆,有时候只能住民宿。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淄博考试那次,住的是民宿(三个人挤一张床),他们的房子比一般的农村都不如。
印象最深的是通往村里的那条路,路是水泥铺的,不过只见泥水,不见水泥。路一边是一条沟,沟里没水只有垃圾,路另一边是半塌的棚子,上面积满了灰尘。只要那条路上过一辆车立马就变“重度污染”。我从此以后再也没去过淄博,一是没机会,二是着实怕了。不过听说淄博在山东还不错(无意抹黑)。
有时候我们也会有片刻的清闲,比如这天没考试,上午报完名后便没事了,于是我们三五成群相约出去溜溜圈。晒着春天的太阳,感叹浮生若梦,看着欲破壳的嫩芽,焦虑自己这一次能不能化茧成蝶。在潍坊,有一天没有考试,我们几人便相约去看电影,十元一场(在当时很贵了),和谁去看的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那是2013年,电影是《西游降魔篇》。
当这半月过完回到学校之后,感觉就像过了半年一般。走了那么多路,看了那么多风景,经了那么多事故。
考完之后等成绩的一段时间是最难熬的,后来经过高考、考研发现依然如此。大多数同学艺考成绩没出来,都没心情学习,因为一切都未定,万一没过,学了有什么用?而我却是抱着学了不会白费,万一过了呢的心态,在我们班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大家都在混日子,只有我在用心学习。当时五点多起,十一点多睡,每天困的不行,眼疼的不行,以为自己已经绝对十分努力了,后来和别人一起交流才发现,那是普文生的常态。
我考了11个学校,后来查了很多都没过线,就在我绝望的当下,终于过了一个学校:江苏师大,在当时大家都感觉这是很牛逼的学校了(后来才发现其前身是徐师,有种被骗的感觉)。那么问题接踵而至,我当时的成绩是考不上这所学校的,因为一般的院校过300提档线就行(山东高考满分750),而这个学校至少需要400+的分数。我们老师找我谈话,说让我“想办法”(找替考),不然考不上就可惜了(毕竟专业课过了)。不要惊讶,因为在我们那里当时替考成风,尤其在艺术生里。
不过不要担心,我没有选择替考,主要原因是家里没钱,艺考半个月花的4000多块钱已经几乎花完了家里的积蓄。正如美国大片讲述的道理一样:富人靠科技(钢铁侠),穷人靠变异(绿巨人)。我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闻鸡起舞的勤劳在三个月没蒙提100分,最后成功超过了分数线,被录取了。
高三那一年,我很努力,也很幸运。在我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艺考高考道路上,我都十分惊险地取得了成功。
现在我刚满23岁,如果让我选出在过去的23年里最幸运的三件事,我会选:
1 来到了这个世界;2 进入了大学;3 找到了一个相爱的人。
大学也许并不能使人富有,但能给人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使人走上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最后我想说,那年我高三,我不后悔我所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