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好睡眠品质的要素:
建立好睡眠卫生的重要性:
- 有助于增强学习能力 (深睡眠的强度与学习直接相关)
- 帮助社会情绪发展 (情绪信息加工)
- 睡眠与肥胖 (生长激素分泌失调)
儿童睡眠的特点:
深睡眠和浅睡眠的比例
儿童深睡眠比例大于成人
深睡眠期,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对稳定情绪,平衡心态,恢复精力。
睡眠周期
深睡眠浅睡眠浅睡眠深睡眠 - 反复几个周期
婴儿周期: 30-45分钟
儿童:45-60分钟
成人: 90-150分钟
建立好睡眠品质的要素:
1) 睡眠环境
a) 卧室应空气清新,温度适宜(22-26℃为适宜室内温度)。
b) 可在卧室开一盏小灯,睡后应熄灯。
c) 不宜在卧室放置电视,电脑,游戏机等设备。
2) 睡床方式
a) 婴儿宜睡在自己的婴儿床里,与父母同一房间。
b) 幼儿期可逐渐从婴儿床过渡到小床。
c) 有条件的家庭建议让儿童单独一个房间睡眠。
3) 规律作息
a) 从3个月至5个月龄起,幼儿睡眠逐渐规律,宜固定就寝时间。
b) 晚间1930时至2030时较合适,一般不晚于2100时。
c) 也不提倡过早就寝。
d) 儿童:节假日保持固定,规律的睡眠作息。
睡前活动
a) 安排3-4项睡前活动如,盥洗,如厕,洗澡,讲故事等。
b) 活动内容每天基本保持一致,固定有序,温馨适度。
c) 活动时间保持在20分钟内。
d) 活动简短又温馨,共同度过“愉快时光”。
e) 活动结束后,尽量确保儿童处于较安静状态。
5) 入睡方式
a) 自我平静是儿童学会从觉醒状态转入睡眠状态的基本前提。
b) 培养儿童独自入睡的能力。
c) 在儿童瞌睡但未睡着时单独放置小床睡眠,不宜摇睡,搂睡。
d) 将喂奶与睡眠分开,至少在幼儿睡前1小时喂奶。
e) 允许儿童抱安慰物入睡。
f) 儿童哭闹时,父母先耐心等待几分钟,再进房间短暂待在其身边1-2分钟即离开;逐渐延长等待时间,帮助儿童独自入睡和顺利完成整个夜间连续睡眠。
夜惊还是噩梦?
夜惊:
儿童在夜间突然醒来并表现得非常不安的情节。他们可能会尖叫,从床上跳下,仿佛逃离一些可怕的东西。他们可能出汗,呼吸急促等症状。
很难安抚小孩。
夜惊通常持续约10至20分钟。一个孩子可能每周有2到3个夜惊。
一般发生在前半夜。常见于4-12岁的儿童。
隔天小孩对情节不知悉。
与白天活动量,休息量,发热有关系。
建议处理方法:
应该留在他们身边, 直到情节停止。不应该试图叫醒他们。一旦情节停止,你的孩子将回去睡觉。
尝试一种叫做"预定觉醒"的行为计划——这涉及到每晚(几分钟)在某个时间叫醒孩子。
能够通过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来防止夜惊。为此,尽量坚持定期睡眠计划
噩梦:
噩梦是因为被非常可怕的,悲伤的,或令人心烦的梦,唤醒一个人。噩梦过后,孩子们经常难以再入睡。
噩梦通常发生在后半夜。
噩梦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中更为常见。
建议处理方法:
提醒的孩子,这只是一个梦想,而不是真的。
与孩子分析梦的情景;帮助你的孩子想出一个新的,幸福的结局。
画一幅画或写梦,这往往使它不那么可怕。